d0431 人性與獸性

瀏覽次數: 62

  若人性中有「無盡的愛」,則必然也有「難消之恨」,因為它們乃是一體的兩面。

  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有句名言說:「做一隻好動物。」這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褒貶,主要視觀者對「動物」一詞的感覺如何、看法如何。勞倫斯說這句話,也許是有感於當時英國上層社會過度虛矯的作風,以及工業化對人類與自然的戕害,而宣揚「肉的哲學」,主張「性比機器可愛」,從個人的際遇裡迸發出「可恨的煤」 「可恨的鋼」這種指控,而要大家駐足傾聽那來自「血中的呼喚」。

  衛道人士認為,人不僅是最高級的動物,而且還是最高尚的動物,因為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人性。當我們說一個人「形同野獸」「畜牲」 「逞其獸性」時,顯然都代表著貶損和指責,人性和獸性就像好與壞一樣是一種對比,人性是好的,獸性是壞的,人只可能淪落成一隻「壞動物」,而不可能做一隻「好」動物。

  但什麼叫「人性」呢?動物所沒有的人性真的比獸性好嗎?我們且先看下面這個故事: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雉,因懷恨姨太太戚姬企圖奪嫡,在劉邦死後,自己(呂雉)的兒子做了皇帝(漢惠帝)之後,強迫戚姬的兒子喝下致命毒酒之後,仍難消心頭之恨,又下令砍斷戚姬的的四肢、挖掉雙眼、鑿聾雙耳、強灌啞藥,扔到廁所,稱為「人彘」,讓戚姬成為一個縮在牆角、蠕蠕而動的肉團,在保有痛苦意識而又死不了的情況下飽受凌遲。

  呂雉的這種陰狠毒辣是什麼呢?是獸性嗎?但就我所知,人類以外的各種動物都不會如此折磨牠的的同類或者異類,動物通常只在饑餓本能的驅迫下,才會去撲殺別的動物。雖然以置之於死為目的,但很少故意讓對方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情境中,因為在動物的心裡並無所謂「難消之恨」。

  「恨」這種情緒以及它所引發的各種行為,是讓人類異於禽獸的人性之一,翻開人類歷史即可發現,有多少個人的、集體的悲劇都是因為這種特殊的人性所造成的。

  筆者絕無意藉此來詆毀人性。人性當然有它極其光輝的一面,譬如人類會主動去照顧、幫助那些在生存條件上處於劣勢的同類,看到盲人過馬路,會熱心而不求回報地牽引他,以免他被汽車撞死;關心各種身心殘障者的活動,在正常的社會裡一直被賦予極高的評價。

  但仔細想來,它卻是一種「違反自然」的行為,因為「自然」乃是無情的,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一隻瞎了眼或不能走路的動物,沒有同類(包括牠的母親)來照顧牠,是註定要被自然所淘汰的。但人類要改變這種天地不仁、自然無情的律則,另行締造眾生平等、博愛的人間德行,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可貴的「人性」。因此,就某種意義來說,「獸性」是聽命於自然的,而「人性」──不管是使人成為「最高尚動物」或使人淪為「畜牲不如」的人性,都是違反自然的,是後天習得的。

  我們常說某人「不失赤子之心」,但什麼叫「赤子之心」呢?小孩(赤子)和大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看起來像一隻「可愛的小動物」,他不具備任何複雜的人性,最少,他的獸性要遠多於人性。當一個人在社會化及文明化之後,覺得疲憊、痛苦、挫折、憤懣,而發出「還我赤子之心」的呼聲,這是很值得深思的,他要恢復的究竟是什麼呢?我們若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勞倫斯所說的「做一隻好動物」,將更瞭解其中的深意。

  若人性中有「無盡的愛」,則必然也有「難消之恨」,因為它們乃是一體的兩面。舉世最無私的動物是人,但最貪婪的動物也是人。人性只是比獸性更複雜而已,若它有比獸性更善的一面,則在同一範疇,必然能找到比獸性更惡的一面。一般人習慣於將人性中不好的一面視為「獸性」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公平的。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