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19 物換心移

瀏覽次數: 5

  最近,重讀沙特的《嘔吐》,那是十幾年前買的一本書。

  學生時代,對存在主義有幾分迷戀,固然是脫不了讀書人趕「知識時髦」的通病(當時大學裡流行存在主義就像最近流行韋伯的社會學),但亦覺存在主義對人類處境的描述,與自己是時的生活況味頗為貼切。

  是時的我,與所處的社會、所唸的醫學、所出身的家庭,都有著相當的疏離,亟思敲扣空無,以得到自己生命的回聲。也曾藉宣揚某些理想,參與某些行動,沈溺某些墮落,來克服所謂「本體的不安」。但事實上,並未潛心研讀過存在主義的經典(似乎也沒有人造樣做),而只是捕風捉影。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讀了沙特的《嘔吐》的。

  日前,從書架上拿出這本有點發黃的舊書,翻開扉頁,看到自己十幾年前的簽名筆跡,一如盆景裡的松姿,有著雕琢的孤傲之氣,不覺莞爾。依稀的成長痕跡,使我腦中也很自然地浮現殘留在記憶裡的,書中主角安東尼‧羅昆靖的形影。

  我還記得他是從遠地倦遊歸來,在某個不屬於他的城市裡,撰寫一個對我來說相當陌生的侯爵的傳記。他當然是獨居,搜集資料與寫作的工作,有時令他興奮,有時令他煩悶,煩悶的時候他就出去看看外邊的人,掉進一些沒頭沒尾的故事裡,然後去找一位酒店的老板娘,和她睡覺。第二天,又開始那有時令他興奮,有時令他沉悶的,不知何時終了的工作,然後又出去看看外邊的人,和酒店的老板娘睡覺……。

  這個人的形影還很清楚地留在我的腦海裡,而且也只記得這些。羅昆靖的印象之所以這麼鮮明,因為那有幾分類似我當時的生活寫照,我好似要抓住這個故事情節,做為自己生活的辯護。

  十幾年後重讀《嘔吐》,忽然發現一個在記憶裡完全沒有印象的角色──和羅昆靖在圖書館常常碰面的「自修者」。他是一個拘謹的公司職員,從七年前的某一天,許下宏願,到圖書館右盡頭的第一排書架取下第一本書,以決斷的心情開始閱讀,當羅昆靖遇到他時,自修者已讀到了作者姓氏起始字母是「L」的書籍。

  他告訴羅昆靖,他決定再以六年的時間完成自我教育,然後每年去旅行,「應該認識幾個新朋友」,」也很喜歡某些意想不到的遭遇,新奇的、冒險的」,譬如「搭錯了火車,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給人家錯誤捕了去,在監獄裡過了夜」等。現在,圖書館是最好的學校,但將來,旅行則是他最好的學校。

  羅昆靖似乎不太喜歡這個自修者,但重讀《嘔吐》的我,卻覺得這個自修者相當清新可喜,我喜歡他竟甚於喜歡羅昆靖。十幾年前,讓我心嚮往之的那個「羅昆靖」,已在不知不覺間褪了色、變了形,羅昆靖依然是羅昆靖,但我已非昔日的我。

  知名的畫家莫奈喜歡畫盧昂的一間天主教堂,他多次重返盧昂去畫那間天主教堂,但每一張畫都不一樣,都是新的。天主教堂並沒有變,但莫奈的心境及洞察力卻不斷在改變,新的心境和洞察力使他每次都有不同的體驗,都感覺出不一樣的新東西來。

  我現在的生活離羅昆靖已相當遙遠,但我為什麼會對本已全然忘懷的那個自修者產生好奇呢?做一些自我分析是件有趣的事:

  也許我羡慕他那種自我教育、為讀書而讀書的單純生活方式(我現在經常是為了寫稿而讀書);也許我現在過的是像他那種平靜無波的日子,但渴望將來能有新奇的冒險,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或者也許在生命旅程中,我已從主角羅昆靖退而成為像自修者這樣的次要角色……。

  就像我從《嘔吐》一書扉頁的簽名,看出自己字跡的變化般,我也從對《嘔吐》內容的閱讀中,看出自己心靈的變化。

  專研生命歷程的精神分析學家艾力克森,他也隨著自己的老化,而將興趣轉移到像他一樣的老人身上(艾力克森過去的代表作是《年輕時代的路德》與《甘地的真理》)o在他的近著裡.,他提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婦人,在描述她和丈夫的關係時,說:「想法的類似是讓我們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最大因素,六十一年來,我們總是在一起做事,每件事都同心協力。」

  但艾力克森發現,這位老婦人在三十多歲及四十多歲時,都分別接受過訪問,根據發黃的檔案資料顯示,這位婦人當時說「她和丈夫幾乎沒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他們總是不停地爭吵,丈夫一點也不幫她忙,也不照顧三個孩子,他像一個額外的孩子一樣需要她照顧……她想逃離這個受壓制而得不到回報的婚姻。」

  艾力克森只是提出有這麼令人「震驚」的一回事,而沒有多作解釋。也許不必解釋,因為當一個人在「解釋」自己的人生時,用的都是這種方式。「真實」只存在於我們心中,問題是」什摩時候」的「真實」。

  一張照片,一本書,或者其他的有形之物,都需要心的觀照才能呈顯出它們的意義來。風吹幡動,到底是幡在動,風在動或心在動,那先要看你想得到的是物理學上的答案(運動觀)、心理學上的答案(知覺觀),還是哲學上的答案(意義觀);但你要採取什麼角度去觀照,大概還是「心」的問題吧。

  不過,「心」似乎也不是自主的,像前面那位八十幾歲的老太婆,她六十一年婚姻生活的真相也許是四十歲時的說法比較對吧?她是因為年老,對親密關係的依賴性增加,而做了不同的解釋吧?

  物換心移,我希望我五十歲時能重讀《嘔吐》,還有其他年輕時代讀過的書。要瞭解自己,甚至生命的真相,大概不必像那位自修者般從A到Z,讀遍所有的書吧?寫到這裡,忽然又……

  且慢,我發現我正開始討厭那個自修者,也許我已厭倦像他那種平靜無波的生活吧?或者我覺得已像他那樣「自修」了十二、三年,該開始做些「意想不到」的事了?六祖慧能也許會皺眉:「啊,是心在動,心在動。」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