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30 生死難以抉擇

瀏覽次數: 8

  跟完一臺「亞全胃切除」的刀,從第一手術室出來,在走道上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一位患有「大動脈轉位症」的病童,在手術過程中陷入危急,醫師正在急救。我稍微怔了一下,推開心臟外科手術室的門,發現手術臺邊圍滿了穿綠色手術衣的人牆,連探頭的餘地都沒有。我只好出來,到樓下更衣室換衣服。

  我認識這位小病人,因為前幾天,我還在一東病房時,他是我的病人,像一般的先天性心臟病患童一樣,他長得瘦瘦小小的,嘴唇和皮膚的顏色特別深,已經在讀小學了,功課相當不錯,但其他同學在上體育課時,他只有留在教育「休息」的份,因為他無法勝任平常的體能活動。

  在先天性心臟病中,這種病是較少見且極為嚴重的一種,死亡率相當高,少有人能活到成人期。開刀也許是唯一活命的方法,但開刀的死亡率也相當高。

  雖然臺大醫院的開心手術在亞洲已是數一敷二的,但我看今天這個病童恐怕是凶多吉少。胡思亂想地走出更衣室,經過外科恢復室旁的家屬等候室時,在一大堆焦急鵠立的病人家屬中,我發現那位病童的父母親,他們正在那裡和人交談,談話也許可以減輕他們此時的焦慮。

  他們當時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此時已命在旦夕,(說不定在我出來的瞬間已經死了!)心裡仍懷著摻雜恐懼與希望的焦急、難耐,與人交談。也許有人在安慰她,所以面向我這邊的病童母親臉上,露出不定的笑容。在知道事實真相的我看來,她的笑比哭還難看,還悽慘!

  隔不了半個鐘頭,我在地下室喝咖啡時,從一個同學的口中知道,這位病童已經死了,醫師聚會,本就經常在交換「病人已經死亡」的消息,但這個病童的死亡,卻帶給我一點感慨和一種聯想:此時在家屬等候室的病童父母,晴天霹靂傳來,也許已痛不欲生,我想他們會後悔,後悔為什麼要「選擇」讓兒子做這種充滿危險性的開刀?現在「選擇的後果」來了,這是他們一輩子都承擔不起的!

  如果,如果……但如果不開刀,有一天她的兒子無法負荷日益加重的心臟衰竭而去世時(這亦是指日可待),他們也許又會後悔當初為什麼不「選擇」讓孩子開刀,最少那還有一線希望!

  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在大醫院裡,這種事情比比皆是,凡真正關係到生命的抉擇,必是相當痛苦且無法逃避的。在四年級剛踏進臨床醫學的門檻時,我已能感知這種痛苦性,有時候痛苦也不失為撫慰人生的一帖苦藥,在經歷過這種痛苦後,它能讓你更實在的把握人生。因此,當時一位工學院的同學,畢業前夕面臨到美國或上研究所的選擇時,覺得非常「痛苦」,不知如何是好。我就說:

  「你這算什麼『痛苦』?第一,你並非只有這兩項選擇,只是你劃地自限,如果你願

意,你最少還有十種選擇。第二,嚴格地說,你這並不算選擇,因為你不管做那種選擇,人生都還有發揮餘地,它並非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

  真正的選擇往往是或此或彼,無由規避的,且其後果必更為重大,而選擇乃是導致此後果的唯一因素,所以它才是痛苦的。就像卡繆在《墮落》一書中所說的:一個德國兵向一位母親說:「請妳在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讓我槍斃。」你選擇吧!

  醫院裡的「手術自願書」與「麻醉自願書」,措辭嚴謹,在開刀前,病人及病人家屬要先在這兩張單子上簽名蓋章。我看有些人在看這兩張自願書時,看到上面「本人自願接受……」及「如有不測……」的句子時,有的是無奈地搖搖頭,有的是面露苦笑,它提醒你──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當然,絕大多數的手術都是相當安全的,但有幾種甚為嚴重的手術,仍經常發生「不測」,「不測」也要做,正表示它不做也不行。在選擇之前,誰也不知做何種選擇才算「對」,事後也不能以成敗論對錯,但從中活過來的人,則不僅挽回了生命,而且提昇了生命。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