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06 在雅典衛城看諸神的黃昏

瀏覽次數: 103

 來到雅典,走上衛城,在如織的遊人中,我那散漫的觀光客心情,不知不覺就多了一點朝聖者的肅穆。

 衛城裡的古老建築,在我眼前顯得熟悉而又陌生。熟悉,因為它們大體上都是以前在視覺媒體上看過的;陌生,則是因為它們的具體與斑駁,跟我的想像有很大的差距。

 衛城的高崗上有一座相當眼熟的艾雷克提歐神殿Erechtheion,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與海神波塞頓Poseidon。

 當希臘人要在愛琴海邊建立一座新城時,雅典娜和波塞頓都想成為新城的守護神,兩人互不相讓,天神宙斯裁定誰能給希臘人一件最有用的東西,就將該城歸誰守護。

 海神波塞頓用三叉戟敲敲岩石,從中跑出一匹象徵戰爭的戰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用長矛一擊,從石縫裡迅速長出一棵果實纍纍的橄欖樹。橄欖樹象徵和平與豐收,希臘人大聲歡呼,因為這正是他們想要的。

 於是,雅典娜就成為新城的保護神,希臘人更用她的名字將新城命名為雅典Athens。艾雷克提歐神殿下方的那棵橄欖樹,據說就是當年雅典娜長矛一揮,從石縫裡迸出來的。

 艾雷克提歐神殿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南側門廊上的六根少女廊柱,六名造型不一的大理石雕少女用她們頭上的花籃頂起千萬斤重的神殿殿頂。那其實代表一種懲罰,因為她們的家鄉卡利亞Caryae在希臘與波斯戰爭期間,選擇支持波斯人,所以她們被罰必須永遠站立,並好生頂住神殿,為卡利亞的背叛希臘表達永恆的懺悔。

 讓我傷感的是:當年背叛希臘的是男人,為什麼要由女人來「頂罪」?

 位於衛城中心地帶的Parthenon才是主角,它現在多被稱為巴特農神殿,但我更喜歡以前帕德嫩神殿的稱呼,因為它供奉的正是守護雅典的雅典娜女神。

 帕德嫩(巴特羅)神殿建於西元前五世紀,由四十六根十多公尺高的多利克式圓柱圍繞而成,當年的宏偉、華麗與盛況,被認為是古典建築的典範,更被譽為是「人類文化的最高表徵」。

 但現在,親臨雅典衛城,近距離逼視,才發現它其實只剩下一個空殼,而且還非常殘破。看著幾部大型起重機盤踞在原本矗立著雅典娜女神雕像的神殿裡,有一搭沒一搭地搬弄東倒西歪的大理石塊,讓我在五味雜陳中感到一種歷史的茫然。

 神話與神殿都來自人的創造,但對信奉不同神祇的人來說,你的神往往就是我眼中的魔鬼。當我來時,你的神殿可以留下來,但裡面供奉的則必須是我的神。

 帕德嫩神殿在羅馬時代被改為基督教的教堂,拜占庭時代又成為聖母瑪麗亞教堂,鄂圖曼帝國統治期間,則變成了清真寺。一六八七年,威尼斯人攻打雅典,土耳其人將神殿當作臨時的火藥庫,不幸被威尼斯人的砲火擊中,火藥庫爆炸,整座神殿被炸得慘不忍睹,只剩下幾根石柱,裡面的雕刻與藝術品被洗劫一空。

 艱鉅而浩大的修復工程從一九七五年就展開,但到今天,依然還在「施工中」。即使用神話和歷史的尺度來衡量,似乎也顯得很「緩慢」。

 我不知不覺就走到遠處,回望帕德嫩神殿和艾雷克提歐神殿,又找回一點熟悉感。但也發現太陽即將西落,黃昏已然逼近,諸神似乎也將如此這般跟著走進黃昏。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