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是我大學時代相當景仰與迷戀的一位猶太裔捷克小說家。
2017年到捷克旅遊時,布拉格城堡邊的黃金小徑22號不只是熱門景點,更是我青春夢幻的嚮往之地,因為卡夫卡曾住過這裡,就在屋內寫小說。
黃金小徑過去是為貴婦打造金飾的工匠與為王公求取長生不老藥的煉金術士聚集之地,充滿了傳奇色彩。
對某些人來說,寫小說也像是一種煉金術,卡夫卡在1916年(33歲)任職於「勞工事故保險局」時,就租下22號做為他下班後寫小說的工作室。他在這裡完成了短篇小說〈鄉村醫師〉及長篇小說《城堡》的部分內容。
如今這間小屋已成為一家書店,販賣跟卡夫卡有關的小說、月曆、書籤等。走進屋內,看到那熟悉的卡夫卡面容,還有他那有點憂鬱又有點迷惘的眼睛,想起他說過的一句話:
「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當你站在我面前,看著我時,你知道我心裡的悲傷嗎?你知道你自己心裡的悲傷嗎?」
年輕時候,我知道我的悲傷,而且覺得己的悲傷跟他的悲傷還有點類似。當時的我就像他小說裡的主角,嘗試想了解周遭的世界,甚至想要進入那個被人歌頌的高貴的世界,認為只要我能進去,我的人生困境就可迎刃而解,而且擁有不一樣的生活。我努力探求,但卻不得其門而入,而只能徒勞且莫名其妙地在邊緣徘徊。
過了半個世紀,忽然來到卡夫卡的文字煉金術之地,才驚覺我已不再探求,也安於自身的情況,甚至已不再有那種悲傷。看著卡夫卡的照片,一股模糊的失落感從內心深處淡淡升起。
在要離開22號小屋時,忍不住又回頭一瞥。記得某天下午,卡夫卡去好友布羅德的家時,驚醒了在沙發上午睡的布羅德父親,卡夫卡輕聲說:「請你把我當成一個夢吧。」
也許就是這樣。卡夫卡對我來說,也已成了一個夢,一個醒來後輕輕嘆息的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