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又稱羊城,當地有句諺語:「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指的是位於越秀區的光孝寺,它的確是歷史悠久。
它原為南越國第五代君主趙建德(?——西元前111年)的故宅,三國吳大帝(孫權)年間,被貶的虞翻在此聚徒講學,稱為「訶林」。虞翻死後,家人捐宅作為寺院,取名「制止寺」。後來一再整建,寺名也隨之更迭,東晉時稱「五園寺」,唐代又改為「法性寺」,南宋時再改為「光孝寺」。

三十幾年前,我們一家四口曾隨在香港的岳父母到廣州旅遊,當時就來過光孝寺,來了看介紹才知道,這裡就是禪宗有名的公案故事「幡動?風動?心動?」發生的地點。

此次重來,感覺光孝寺比三十多年前熱鬧太多,只能用「香火鼎盛、遊人如織」來形容。而對已經寫過《洗心禪》和《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兩本書的我來說,對所見所聞的感觸當然也比中年時代多出許多。

光孝寺跟中國禪宗有特殊的因緣。寺中有一座名為「洗缽泉」的圓頂涼亭,亭中有一口古泉井,相傳被奉為「中國禪宗初祖」的達摩在南北朝劉宋(470-478年)年間從南天竺搭船來到廣州後,曾在此寺掛褡,古泉就是他洗缽的地方。雖屬傳說,但也表示達摩祖師很可能在這裡停留過。


記得三十幾年前來時,曾看到寺中有高懸的幡旗,但這次卻沒發現(或是當年記錯了)。不過倒是發現上次沒注意到(或是忘了)的「瘞髮塔」,解說碑文說:惠能大師得五祖傳授衣缽後,為待時機,仍現居士身。觀因緣成熟,乃來光孝寺,見有僧人辯論:「風動耶?幡動耶?」惠能大師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驚動當時住持印宗大師,惠能乃顯露身分。於唐鳳儀元年(677)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樹下,剃髮受戒,現比丘身。為了紀念惠能大師出家剃度因緣,住持僧法才募款建瘞髮塔於此,同年四月初八落成。

這座七層高、八角形的瘞髮塔最近一次整修是在1977年,看起來維護得還相當不錯。大雄寶殿前原有東西兩鐵塔,西塔建於五代十國南漢大寶六年(963),是現存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座鐵塔,但在1930年代因颱風塌屋壓壞四層,現只剩三層。


寺中另有六祖惠能祖堂,持香祝禱、虔誠奉祀的善男信女相當多。跟我們日前才去的韶關南華寺相較:南華寺是惠能後來住錫,宏揚「南宗禪法」的寺廟,也是他圓寂後的金身所在,有「六祖祖庭」之稱,我覺得就禪宗或惠能來說,它的重要性比光孝寺要來得大,但香火卻遠遠不如光孝寺。

也許是因為光孝寺位於廣州市區內,信徒要來燒香祝禱較方便,但也許信徒只在意這是一間香火旺盛的佛寺,根本不在乎或不曉得什麼禪宗或惠能吧?

我想六祖惠能大概也不會在乎吧?
(文:2025 / 3 / 11 照片:2013 / 8 / 1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