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18 因《桃花扇》而來到壯悔堂

瀏覽次數: 87

 那一年秋末,隨北京友人崔正山回他在安徽亳縣的老家,路過河南商丘時,我們特別去走訪《桃花扇》男主角侯方域的故居。

 孔尚任所作《桃花扇》,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主軸是明末四大才子侯方域與秦淮八豔之一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發生在家國動亂時的愛情故事,總是特別的纏綿悱惻、哀戚感人。

 在戲曲裡,南明朝廷覆滅後,君臣各自逃散,原本在獄中的侯方域和在宮中的李香君歷經波折,終於在棲霞山相會,但一切已不堪回首,在道士的指點下,看破紅塵的兩人分別出家。

 孔尚任雖然說寫的是「實事實人,有憑有據」,但真實的情況是:侯方域和李香君重逢後,並沒有出家,而是帶著李香君回到他的老家,也就是河南商丘(關於李香君的歸處,有幾種傳聞,除了出家、與侯方域回到商丘外,還有大罵阮大鋮慘遭毒打致死及「不知所終」等,有人較相信「不知所終」說,但我個人是比較相信與侯方域回到商丘的,因這跟侯方域後來的「悔」有關)。

 侯家在商丘可說是豪門世家,侯方域的父親侯恂官至戶部尚書。但當我們來到侯方域的故居時,卻發現故居被侯方域自己命名為「壯悔堂」,雖然明朝滅亡了,但能攜得美人歸,也可寄情詩文山水,「何悔之有」?

 原來侯方域帶著李香君從江南輾轉回到商丘老家是在1645年(順治二年),當時他才二十八歲。但侯恂卻對李香君是個「青樓女子」的出身極為不滿與鄙視,不准她入家門,而被趕到侯宅外面的一個莊園(今名李姬園,可惜我們沒去)棲身。

 過沒幾年,鬱悶不樂的李香君就香消玉殞(1654年),悲痛的侯方域只能為她立個墓碑,下書「卿含恨而死,夫慚愧終生」幾個小字。

 另一件讓他後悔的事是原為明末「復社」成員之一,且在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鎮守揚州時,擔任其幕府,並為其捉刀寫《復多爾袞書》的侯方域,對入關的滿清應是相當嫌惡的,但不知何故,卻在1651年(順治八年)參加河南鄉試(一說是地方官威脅他如不赴試,將抖出他和史可法的關係;一說是他「不耐寂寞」)。結果竟然只中了安慰性質的副榜,讓他覺得受到玩弄與莫大的羞辱。

 在接連受到打擊與悔恨之餘,他將他的書齋改名為「壯悔堂」,潛心著作。三年後,在李香君過世後不久(1654年),37歲的他也告別人間,結束他曾經意興風發、終至矛盾、痛苦與悔恨的一生。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傳世。

 「壯悔堂」的庭院深深,古色古香。我在一個房間裡看到李香君坐著彈琴,身穿白衫的侯方域執扇靜聽的雕像,想起他的一首詩:

 「天涯去住竟如何,最是關情雲雀歌。細憶姑蘇好風景,青衫回首淚痕多。」

 人總是有太多無可奈何、讓人抱憾與悔恨之事。壯年就產生莫名的追悔,也許更顯悲痛,但在一切已無可挽回的情況下,到底是繼續悔恨、悲痛下去好?或是就此揮手告別、了卻塵勞好?抑是跳脫桎梏、再向春風舞一回好?恐怕也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吧?

 (文:2024 / 12 / 27  照片:2017 / 10 / 26)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