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我還在寫《莊子陪你走紅塵》時,就在心裡想:有朝一日,我應該到莊子的故里看看。雖然在時間上已經差了兩千多年,但最少去感受一下那裡的地理人文氛圍,才不至於有只會「閉門造車」的遺憾。
想不到在2017年10月,我們在北京的朋友崔正山給了我們機會。他是安徽亳州人,一日想開車回故鄉見老朋友,順路到河南、安徽旅遊,約我們夫妻與孔維勤同行,我們終於去了莊子故里,了卻多年心願。
古書上說莊子是「宋國蒙人」,但在今天,卻有兩個地方都說他們那裡才是莊子的故鄉:一個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另一個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蒙牆寺村。前者在1995年重建了「莊子祠」,屬國家3A級景區,而後者似乎只是個遺址。所以我們去的是亳州蒙城縣的莊子故里。
蒙城縣「莊子祠」所在位置非常鄉下,跟三、四十年前的台灣鄉下差不多,只是栽種的作物和路邊的樹木不同而已。



走進莊子祠,立刻看到一個醒目的「莊子祠堂記」殘碑。原來蒙城縣的莊子祠始建於宋元豐元年(1078),由當時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籌款所建,並請他的好友蘇軾撰「莊子祠堂記」,云:「莊子蒙人也,嘗為蒙漆園吏。沒千餘歲而蒙未有祠之者……」但過去的莊子祠早就毀於戰火,唯一剩下的殘碑是在1970年代出土。


除了殘碑,今天莊子祠中的逍遙堂、夢蝶樓、魚池橋、觀魚台等建築都是新的。對多數人來說,《莊子》讓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應該就是逍遙的人生觀,莊周夢蝶(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莊周)的故事,還有莊子和惠施在橋上對「魚到底快樂不快樂」的爭辯。我想,這些建築正滿足了大家的需求。


也不知是否在舉辦什麼特別的活動,逍遙堂前面居然有數位身穿古裝的美女在表演。但覺得跟我心目中的莊子不太搭,看了一下莫名其妙,就興味索然地離開。

現代的莊子祠,可以說是純為觀光而建的,除了那塊殘碑,毫無底蘊可言,但也許兩千多年前的莊子早就隨風飄散,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沒有人為他留下可供憑弔的蛛絲馬跡,或早已消失於歷代戰火中。
在走出莊子祠,遠遠看到一支好似迎神賽會的隊伍,敲鑼打鼓熱熱鬧鬧朝這邊前來。隊伍中人的裝扮、姿態和神奇,讓我好像一下子回到童年時代的台中鄉下,在逢年過節時才能看到的景象。但看起來,應該是當地以莊子為名的酒廠要來祭拜莊子。



此情此景,忽然讓我對這個地方產生了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疏離的矛盾情感。這裡,就是讓莊子蘊育出他那超俗哲學的土壤?我仰望蒼天,提醒自己:我今日之所見,不過是廣袤時空中一個瞬間的小點,又何必太在意?何必作太多聯想?
於是,耳邊響起莊子所說的:
「夫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文:2024 / 3 / 20 照片:2017 / 10 / 2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