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50
2007年10月底,在寒風刺骨的清晨,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北嶽恆山。宛如刀削的岩壁上,錯落著層疊相依的殿閣,它就是被《時代》雜誌列為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築之一的懸空寺。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始建於北魏時代,原是一間佛寺,但後來陸陸續續加入道教與儒教的成分,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也能共處一殿,反映民間百姓渴望佛、道、儒「三教合一」或「什麼都想要」的期待。
但懸空寺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它的建築。從山下往上看,高懸且凸出於岩壁上的殿閣似乎僅靠十數根細細的木柱撐在峭壁上,果然是既「玄」又「空」。但登上峭壁,走進寺內才知道,所有殿閣都半藏於挖開的內凹岩壁上,真正支撐它們的是深深插進岩壁裡的方形木梁。
這些方形木梁每根直徑約50厘米,由當地特產的鐵杉木浸泡過防腐的桐油,加工製造而成。每一根木梁都以錨和榫卯結構固定在山體之中,承接寺廟主體建築,並從寺廟下延伸出一公尺左右鋪上棧道,供人行走。
而且木材與榫卯結構具有特殊的彈性,可有效減輕地震的巨大衝擊,所以一千多年來,歷經地震、狂風暴雨的摧殘,它依然安安穩穩地屹立在危崖上,像個將「玄空」修練到最高境界的高僧老道。
不明究裡的人乍看之下,以為這麼龐大厚重的建築居然只靠那幾十根細長的木柱支撐在峭壁上,但那些像筷子般的細長木柱,其實只是惑人心目的「裝置藝術」,它們對殿閣的支撐作用當然也純屬「虛幻」。
也許這正是來到懸空寺的我,應該領會的「玄空」精義吧?
那些看起來像似或被認為是支撐著某個團體、社會、國家、文化的支柱,很多其實也都只是惑人耳目的裝置藝術,沒有了他們,大家還是能活得好好的,說不定還更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