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澎地區保留有不少古老的石碑,但哪一塊最古老?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公認最早的是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打台灣滅了東寧王國(明鄭王朝)後所立的「靖台碑」(存於馬公市)及「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始立於台南大天后宮)。
但在1919年(大正八年),維修澎湖天后宮時,在天后宮祭壇下發掘出一塊高200公分,寬28公分,厚14公分,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的古碑,雖沒有時間標記,但經專家考證,該碑說的是下面這個歷史事件:

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擴張勢力範圍,而於1604年來到澎湖,司令韋麻郎受奸商蠱惑,行賄稅吏,強佔澎湖,並派人到福建請求互市。但因當時實施海禁, 明朝當局無意與荷蘭進行貿易,指派都司沈有容帶領戰艦五十艘(約兩萬人),抵達今日之馬公市,於「娘媽宮」(即今澎湖天后宮)會晤韋麻郎,要求撤出澎湖。韋氏因互市無望,且兵力懸殊,只好離開澎湖,轉往台灣本島尋找據點。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特立此碑以表彰沈有容。
專家推測,此碑最有可能立於1604 – 1620年之間,也因此成了台澎地區最古老的一塊石碑。現存於澎湖天后宮後殿清風閣一樓的過道間,經文化部核准,為中華民國國寶級文物。

我在2015年到澎湖演講時,主辦的老師帶我到天后宮參觀,看到這塊古碑,心情有點騷動。想不到旁邊竟然還有「台灣第二古碑簡介」:

原來在挖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的同時,也挖出這塊碑,但因殘損嚴重,當時並未受重視,後來經專家鑑定,碑上殘存的「總督劉」字跡,應是指明鄭時期的劉國軒總督,當年衙署就是設在今天的澎湖天后宮。而石碑上額雙龍浮雕中間的「恩懿」二字,也應該是明鄭時期的用語。據考證,此碑應設於1681 – 1683年之間,因此成了台灣的第二古碑。


因為「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的出土,也可確定澎湖天后宮在1604年(明朝萬曆卅二年)之前即已立廟,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原本稱為「娘媽宮」,後因施琅奏請加封,才改名為「天后宮」。

我們來參觀時,感覺澎湖天后宮跟台灣本島的天后宮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雖然在歷史上經過數次整修改建,但還是保留有不少的木雕、石刻與匾額。

1972年,澎湖天后宮管理人員因天后宮已顯老舊,決議將舊廟全部拆除,再依原本樣式重建新廟,但就在動土前夕,被時任中研院院士陳奇祿下令禁止動工,後由內政部指示「不准改建,應妥為維護」,而在1979年再依照「補建復舊」的方式重修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廟宇,今天還能保有一點古意,應該是「補建復舊,妥為維護」的結果。
並不是什麼都要「新的才好」。
(文:2025 / 2 / 12 照片:2015 / 5 / 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