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六月,我因為要到花蓮瑞穗國中演講,想趁這個機會和妻子到花蓮走一走,順便到鳳林去拜訪老朋友黃翰荻、林翠華夫婦,還有到鳳林國小看看那間風聞已久的袖珍型孔廟,所以先預訂了在鳳林的民宿。
我們到鳳林已是午後,先到民宿稍事休息後,就去拜訪黃翰荻、林翠華夫婦。翰荻兄是我大學時代的舊識,他後來到紐約改學藝術,回台後成為畫家、藝評家。婚後沒多久,就和妻子翠華到鳳林定居,在國中教書,一個教國文、一個教美術。因翠華也是我妻子的舊識,幾年前我們曾到鳳林來拜訪他們,見他們和兩個小孩在這裡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雖不能說羨慕,但也為他們感到高興。
這次又來叼擾,翰荻已辭去老師的工作,每天除了畫畫、讀書、散步外,還以自己的方式在家裡教育兩個孩子,並想辦法要如何和學校的正規教育接軌。我想這是一個偉大的嘗試,也預祝他們成功,培養出不同凡俗的孩子。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民宿用完早餐,到附近的鄉間散步,親炙久違的田園風光。然後就收拾行李,直奔市區內的鳳林國小。也許適逢假日,校內並沒有什麼人,我們很快發現一座只比鄉間路邊常見的土地公廟稍大一點的小廟,靜靜地立在校園內的草地上,跟後方的兩層樓教室相較,益顯其小。
走近端詳,發現小廟的楹上刻有「尼山道德參天地 泗水文章冠古今」的對聯,橫幅為「萬世師表」。裡面小小的空間由內而外,依序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赭紅石碑、一尊一尺多高的孔子雕像、小小的供桌和香爐。
這真的是一座「孔廟」。雖然無法肯定地說它就是「世界最小」,但的確是我見過最小的孔廟,讓我覺得很特別,也很親切。
考察一下歷史才知道,原址在日據時代是鳳林公學校裡的一座小神社(供師生與當地人參拜)。台灣光復後,首任校長戴文鑑為發揚傳統文化,召開校友會,由校友捐款拆除神社,並在原地新建孔廟。為了因地制宜,孔廟也就隨之袖珍化。
從一九五○年起,在孔子誕辰的前一天,全校師生都會齊聚廟前祭拜孔子,緬懷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而從二○○○年起,更由學生在祭孔時表演六佾舞,成了當地的盛事。
我對每年一度的祭孔典禮沒什麼興趣,倒是覺得在小學校園裡能有一間這麼袖珍型的孔廟,學生們在下課後能到這裡玩耍嬉戲,坐在廟前的石台上聊天、「各言爾夢」,甚至伸手進去摸摸孔子的鬍子……那應該會是一幅讓人感到溫馨、親切、美好、自然的畫面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