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39 振泰街.大善人.勉民堂

瀏覽次數: 75

 在羅東公園的公園路出口對面,有一條看起來頗為乾淨、溫馨,以販賣服飾、美容、百貨為主的街道。它,正是我在尋找的振泰街。

 聽起來像個普通的商業街道名,但裡面卻含藏著恐怕連當地人都不知道的故事:它是為了紀念羅東的大善人羅新而留下來的街名。

 1871年,藍新出生於羅東,其祖父藍火焰因經營「振泰商號」販賣生活百貨而致富,藍新接手後,不僅家道日益興隆,而且樂善好施:挑相思樹柴到羅東街上販賣的山民,如到中午沒賣完,挑到振泰商號,藍氏都會照價收購;生下女嬰養不起的人家,在深夜抱到振泰商號門口棄置,隔天藍氏也會提供銀兩2元與布匹10尺給人領養;因此在當時羅東有「沒人愛,賣(交)乎藍振泰」的諺語。

 因為不是假日,走在振泰街上,顯得相當安靜。在知道這樣的故事後,覺得「振泰街」就跟「純精路」一樣,都代表了羅東人對自己家鄉先賢的尊敬與感念的心意,而讓人倍感溫馨。

 離開振泰街,我們轉而來到位於中山路的勉民堂。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一間民間小廟或齋堂,但走進去細瞧,卻又覺得它可能大有來頭。原來此廟前身是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的辦公處,故仍保有當時官家建築獨有的三窗九門格局。後來巡檢處他遷,藍家人向官府商借該建築物做為書房,後來又搖身一變成為私塾。

 它跟當時台灣的很多私塾、書院類似,有濃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藍新等人還特別到宜蘭新民堂(台灣的第一間鸞堂,詳見「島嶼行腳:在宜蘭新民堂說扶鸞.」)學習扶鸞,而在1895年在私塾設堂,改名為勉民堂,堂規第一條:「本堂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以孝悌忠信為立身之本,禮義廉恥為潔身之根,凡入堂為堂生者,必須遵守奉行。開宗明義勉民堂為儒教。」

 我們在勉民堂入口側邊的牆上看到關於它的歷史沿革、扶鸞道具等的圖文介紹,進入正殿,看見神龕裡除了供奉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灶君三恩主神像外,又陸續增設道清及太白星君、岳武穆王、先天王天君等神像,供民眾祭祀。堂柱上的一副對聯:「勉民群生相率下塵開覺路 民開丕變庶登誕岸返迷途」則在表示當初設堂教化鄉民的一番心意。

 我請教廟方執事人員,現在還有舉辦扶鸞儀式嗎?對方微笑搖頭,因為整個儀式太複雜,已停辦多年。我以前一直誤以為台灣只有乩童而沒有扶鸞,在行腳各地後,才曉得台灣過去有很多鸞堂,而像埔里醒靈寺還在舉辦扶鸞(每月三次)者亦復不少,只能怪自己見識淺薄、少見多怪了。

 離去前,想像這裡曾經是藍家的書房,後來又改為私塾,很多羅東的子弟曾經在這裡受教育,其中有一個人後來成為知名的水墨畫家,名叫藍蔭鼎,因為他就是這裡的藍家後代。

 (文:2025 / 4 / 15  照片:2025 / 3 / 24)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