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37 阿束社船仔頭.城隍廟.五福眼科

瀏覽次數: 72

 在羅東國小停車場停好車,往回走到校門口清潭路與開羅街交口,看到一塊大石頭上刻鏤著「阿束社船仔頭」幾個大字,這正是我們今天到羅東要造訪的第一個歷史景點。

 一兩年前,在彰化八卦山遊蕩時,發現一家「阿束社咖啡」,好奇入內喝下午茶,感覺不錯。在刊出文章後,有網友來留言說:「阿束社」是八卦山一帶平埔族的社名,他們後來遷徙到宜蘭羅東一帶。我當時甚感驚訝與好奇,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羅東「阿束社船仔頭」的資訊,就專程來探訪。

 看了石碑旁的兩個解說牌才知道:1806年(嘉慶11年),原居彰化一帶俗稱「彰化流番」的原住民,在(潘)賢文、茅格的率領下到羅東來拓墾,留下阿里史、阿束、東螺、北投等舊地名,「阿束社」包括原來的開羅、開元、東明三里(今合併為開明里)。

 蘭陽平原昔日交通以水運為主,位於南門港墘的羅東經水路可通達利澤簡、加禮遠(苑)等地,自1809年漳州人入墾後,阿束社逐漸發展成貨物集散中心,建有鹽館、米糧、雜貨等倉庫,是載貨船隻靠岸之地,故名「船仔頭」。

 過去的河道早已淤塞並加蓋成馬路。只有在馬路邊加設幾樁象徵性的「繫船石」,表示這裡曾經是熱鬧繁忙的碼頭。

 不過在解說牌裡附有一張攝影師邱錦益(羅東國小畢業,擔任過羅東國小與東光國中美術老師)於1957年拍攝婦女在羅東南門港河邊洗衣服的照片《浣衣》。另有一幅水墨畫《我的故鄉》則是名畫家藍蔭鼎(他也是羅東人,羅東國小畢業)所畫,畫面上除了農村人物與山林水景外,還可在右上角看到海中的龜山島。從這兩張作品哩,我們也可摩想當時此地的情景。

 然後我們轉往位於中正路上的羅東城隍廟。此廟始建於1815年,原為大眾廟,亦稱「番仔廟」,因為裡面設有潘賢文、茅格的功德牌位。我們來,主要就是要看羅東的漳州人為感念他們開發羅東之功而立的祭祀牌位。

 從偏殿牆上的「羅東功德主沿革」,我才進一步了解:當年潘賢文、茅格等率領千餘人東來,是先到宜蘭地區,因與漢人爭地失敗,才轉而南渡蘭陽溪,是羅東地區的最早開發者。後來雖與溪南之漢人互市,但最後終因原漢衝突而被殺;漢人為紀念其功,而立牌位祭祀。

 對於歷史上族群的衝突與恩怨,實在難以細究,又究竟要細究到何時?有時也只能長嘆一聲,將遺憾還諸天地。

 我們懷著複雜的心情離開城隍廟,往羅東國小走。意外發現一間熟悉的診所,這不正是五福眼科嗎?多年來,它的外觀似乎沒有什麼變化。

想起將近半個世紀前,我在當《健康世界》總編輯時,曾和妻子從台北搭車來羅東採訪陳五福醫師。有「台灣史懷哲」之稱的陳醫師在診所裡熱情接待我們、侃侃而談的情景,猶歷歷在目,但卻又恍如隔世,心中因而興起一股莫名的惆悵。

 (文:2025 / 3 / 31  照片:2025 / 3 / 24)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