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34 在頭城老街的觀賞與遺憾

瀏覽次數: 16

 有些地方在一、二十年間,甚至二、三十年間去過無數次。為了吸引觀光客,多數地方可看、可吃、可玩的通常都是越來越豐富、越精彩;不過還是有一些個人認為很特殊、很珍貴的景物卻因各種原因而消失不見了,讓人覺得有點可惜。頭城老街給我的就是這種印象(純屬個人觀點)。

 所以,下面我要介紹的是2010年9月,我們和從美國回來的女兒,並由她的一位在地朋友當「地陪」的那次頭城老街之旅。雖然不是我們第一次去頭城,也不是多了識途老馬的解說,而是當天我們看到了一些後來消失的東西。

 那一天,我們先去參觀「李榮春文學館」(請見另文介紹),然後再到頭城老街。頭城老街有「開蘭第一街」之稱(今名和平街,舊名頭圍街),從北門福德祠到南門福德祠,長約600公尺。它北邊有通往烏石港的河道,東邊緊鄰頭(圍)城港,曾是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後來因烏石港與頭城港相繼淤塞,陸運取代水運,老街才跟著沒落。

 從北門福德祠沿著和平街往南走,最先看到的是頭城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對貿易商之簡稱,很多港口都有十三行),頭城十三行建於嘉慶年間,為十三連棟的街屋建築,目前僅存兩戶,為宜蘭縣縣定古蹟,其餘皆已改建。

 來到和平東路口,可以看到一幢相當典雅的和洋混合式建築,日式屋頂上有西洋式老虎窗及切角裝飾。它是宜蘭縣第一任民選縣長盧纘祥故宅,也是當時宜蘭縣境內最為華麗的宅第;在舊宅旁邊,另有一棟純白的巴洛克式洋房,那是盧家的招待所。當地人也因而有「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的說法。

 在盧纘祥故宅前有一個很大的水塘,中間還有小島,頗有可觀,其實它就是當年頭圍港的內港所在,而它前方的台二線就是以前的河道,1924年的山洪爆發,將頭圍港完全埋沒,老街也隨之沒落。盧氏故宅則是在1928年才興建完成。

 接下來可以看到兩棟相連的街屋(原為三棟,為陳春榮兄弟所有,是當年頭城最大的南北雜貨批發店,但門牌125號已改為四層樓的RC建築),123號圍著鐵皮,似在整修;我們只能看到名為「新長興樹記」的121號。

 但即使一間,也可看出它獨特的建築風格:臨街騎樓是由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興建的西式橫條山牆,但裡面則是傳統中國式的木構造,不管是西式的洗石或中式的木結構,都有非常精美的雕刻,都可看到當初建造者的用心。

 再往前走,則可看到一整排相當完整的外西內中的混合式街屋,以前應該都是商家,但現在全部是民宅,不過都依原來的樣式保存得相當完整,也沒有人將它改為吸引觀光客的小店舖,顯得相當乾淨而又安寧,在台灣,很難得看到這樣的一條老街。

 最後,識途老馬帶我們到一家陳列頭城特有的「大身尪文化」的展館。大身尪又稱大神尪或大仙尪,是以傳統木雕工法製作比一般人高大的尪仔頭及尪仔身,平時拆解裝箱存放,每年在頭城東嶽廟或城隍廟神明誕辰時,尪仔會的成員就打開壓箱寶,在組裝打扮後,各個化身為威風凜凜的神將,展開熱鬧滾滾的遶境慶典。

 這種「大身尪文化」似乎是宜蘭頭城所獨有,展館裡不只有它的歷史與活動簡介,還有各種尪仔頭供遊客試戴,我也當場戴了一個不知是何方神聖的尪仔頭,感覺相當有趣,也對頭城的「大身尪文化」多了一點認識和親切感。

 但很遺憾的是,我在幾年後帶朋友到頭城老街,想去找大身尪,卻像《桃花源記》裡帶路的魚夫,「遂迷,不復得路」。

 我不知道這個展館是屬於公家或私人,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消失,只是覺得在頭城老街沒有最能代表頭城文化的大身尪,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文:2024 / 12 / 24  照片:2010 / 9 / 15)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