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從康熙三十三年(1694)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210年間台灣共出了33名進士。宜蘭人楊士芳(1826—1903),同治元年(1862)鄉試中舉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三甲第118名進士,他是唯一出身宜蘭的進士。
楊士芳為貧農之子,15歲時見開蘭舉人黃纘緒下鄉宴客,而產生想讀書上進的願望,但被父兄所拒,直到17歲才利用農餘之暇進私塾念書,但不久即輟學,照顧受原住民襲擊而受傷的父親,也下田分攤更多農作。20歲時因腿傷,兄長認為他已無法耕作,才讓他再回去念書。
他因無錢買書,常到書店自己抄書,再回家苦讀。隨後即漸露頭角,26歲考上秀才,37歲再登舉人,43歲高中進士。原本被欽點為浙江省即用知縣,加同知五品官銜,但不久卻因父喪丁憂,未能赴任。此後即長居宜蘭,倡建宜蘭孔廟與台南延平郡王祠,出任仰山書院山長,作育英才,貢獻鄉土。
我因為對這樣一位進士感到好奇,日前專程到宜蘭來尋覓楊士芳留下的蹤影。我們的第一站是到進士路46號,這附近以前稱為擺厘莊,是楊士芳父親這一房的舊宅所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士芳重修舊宅,在刺竹圍繞的大埕邊上豎立一對旗杆座。我們來時,旗杆座因年代久遠,已相當斑駁,但依然可見「戊辰科進士分發浙江即用知縣楊士芳立」字樣,成了見證歷史的一個遺跡。
接著來到位於市區內力新路16巷49號的「進士第」,這是1885年,楊士芳因年老體衰,不堪奔波,而在城內另建的住宅。想當年應該也是一個氣象恢弘的所在,但後來卻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下,如今已淪為小巷弄裡的一間破舊老屋。我們來時剛好遇到一位楊家的年輕人,攀談之下始知因家族成員眾多,意見不一,難以整修,只能順其自然地這樣擺著。讓人整體設計不錯聽了不勝唏噓。
然後我們來到舊城西路上,由宜蘭縣政府在2004年興建啟用的楊士芳紀念林園。園區不大,但整體設計不錯,曲折的步道兩邊廣植高低有致的喬木與灌木,漫步其間,讓人忘記塵囂,最高處有兩棟木建築,一棟是楊士芳展覽館,一棟應是咖啡館,旁邊還有介紹宜蘭人文歷史的一系列玻璃看板,可惜門都關著,玻璃看板也因日曬雨淋而變得模糊不清。感覺似乎只在特殊時日才有活動,平日則乏人照料,有點受冷落,也有點可惜。
緊鄰紀念林園的碧霞宮,供奉的是岳飛,它是1896年由楊士芳和到甘肅為官的舉人李望洋所創建,宮內還留有兩個人的畫像(我在本網站曾介紹過李望洋,詳見a1503 在宜蘭新民堂說扶鸞.)。
最後,我們來到不遠處的文昌廟(宮)。因為當年楊士芳擔任山長的仰山書院就在文昌廟的後面,但現在都改建成民宅,早已無跡可尋。我們只能在喧囂的市聲裡,憑空做些遲來的想像。
此行雖然找到和看到的東西不多,也不盡理想,但總算透過這種方式,又對宜蘭多了一點認識。
(文:2024 / 8 / 15 照片:2024 / 7 / 2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