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28 天送埤.森鐵文創園區之外

瀏覽次數: 87

 在參觀完三星鄉拱照村的銃櫃城後,我們轉而到附近的天送埤走走。

 宜蘭多埤塘,我們去過的有雙連埤、望龍埤、蜊仔埤等,名稱多在形容地貌或人們的期待。天送埤望文生義,感覺好像是來自老天的贈予,但它其實是在紀念當年隨吳沙進入蘭陽平原開墾的許天送,我們曾在頭城開成寺的「開蘭有功先賢祿位」看過他的名字。

 但在日治時期為了興建發電廠,將天送埤的水排入安農溪後,埤塘已消失,如今只留下地名。不過我們來,不是要看埤,而是想看車站。

 為了將太平山上砍伐的檜木運到羅東,1924年興建完成的羅東森林鐵路(行駛五分車),除了運送木材外,也兼具客運功能。從土場到羅東竹林共有十個站,天送埤是位於中間的第五個車站,曾經興盛一時。

 但隨著伐木業停止、客運量減少與颱風摧殘,森林鐵路在1979年停駛,天送埤車站也跟著閒置。2002年地方人士集資進行整建,2004年被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後來更被開發為「天送埤森鐵文創園區」,成了觀光景點。

 文創園區並不大,就在車站、宿舍、相關設施與鐵道四周,因為不是假日,遊客也不多。車站跟我小時候在台中坐台糖五分車到霧峰、南投等地的車站類似,都屬木結構,上下行的火車時刻表也似曾相識。年輕人也許覺得新奇,對我們來說則是懷舊。

 讓我更感興趣的是車站內、還有車站對面一排兩層樓木造老建築(可能是員工宿舍)上面的歷史照片,紀錄了當年興建鐵路與鐵路營運期的點滴,想像自己走進照片中,成了照片中人,正有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是我最近喜歡的一種娛樂。

 聽說這裡是電視劇「下一站,幸福」的拍攝場景,我坐在車站的候車椅上,像似在等待永遠不會到來的幸福列車的乘客,心中想起以前翻過的一本《天送埤之春》,那是一個沒有什麼人認識的素人作家(范麗卿)所寫的類似回憶錄的小說,描述她從八歲起在天送埤所過的生活點滴。

 忘記俗世的品味與框架,心無所繫地看看尋常人所過的人生、還有他們的感觸,也是別有滋味、另有真義。

 離開車站,我們到天送埤街道上的一家味珍香卜肉店用餐,點了一份炒麵、各300元的卜肉和拼盤(鴨賞、粉肝、鵝肉等),結果超級大盤,價廉而味美,只吃了三分之一,其他全部打包。在這種鄉下地方,特別容易遇到善良的台灣人,感覺真好。

 (文:2024 / 5 / 18  照片:2024 / 5 / 10)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