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27 宜蘭的兩個槍櫃遺址

瀏覽次數: 215

 不久前,在臉書看到劉還月提到「清代槍櫃」的一篇文章,好奇上網了解,才知道「槍櫃」亦名「銃櫃」,意思是有「有開槍洞口的軍事堡壘」。台灣很多古宅屋內走道的牆壁上都有「銃眼」(內寬外窄的小型開孔,防禦射擊用);而「銃櫃」則是官方或民間的防禦性堡壘,裡面除了槍枝,還貯存著彈藥,以及有士兵或隘勇在輪班駐守。

 現在的南投縣魚池鄉武登村有個銃櫃社區,水里鄉鉅工村有個銃櫃壩,苗栗三灣鄉有老銃櫃步道,宜蘭三星鄉更有銃櫃城,這些地方在清代都位處漢人墾民和原住民活動的交界區域,正是需要有銃櫃存在之處。當然,在歷史變遷中,當年的銃櫃可能都只剩下斷垣殘壁,甚至空留地名而已。

 據我所知,宜蘭有兩個槍櫃遺址,一個在三星鄉,一個在員山鄉。我們五月中在台北時,閒著也是閒著,就專程到宜蘭去查訪,順便到附近散心。

 三星鄉拱照村舊稱「銃櫃城」,我們抵達時,果然看見一座用石頭建成的城門和一段城牆,城門上寫著「銃櫃城」三個大字。

 城門內有一間幼兒園,還有一座福德祠,而旁邊則有一株百年老榕,看起來也是相當有歷史的地方。城門的走道邊有一塊「銃櫃城沿革」的看板,大意是說:

 同治初年,漢人陳輝煌聯合平埔族人到三星鄉開墾,形成「十九結」的聚落,然後再向東南拓展,深入山麓,形成阿里史聚落。由於阿里史位於泰雅族生蕃南澳群出入的門戶,為了防禦而在此興建銃櫃城。

 當年的銃櫃城已灰飛煙滅,現在的銃櫃城據說是照原貌興建,但卻完全不是我想像中的模樣,不僅看不到一個銃眼,而且還和一間幼兒園結為一體,有點像是幼兒園的「門面」。

 我也只能往正面去想:既然名為「城」,那就會更完備、規模更大,更接近傳統的城,而不是簡單的「銃櫃」。我們對歷史的理解經常只是一種扭曲的假相,就像李潼在他以蘭陽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望天丘》裡提到,此地原本的「銃櫃城」已被誤讀為老嫗能解的「凊飯城」(剩飯),真相已被扭曲。

 用完午餐後,我們轉而到員山鄉的槍櫃遺址。網路上說它在內城路666號,但卻遍尋不著,問路邊田間的農民,回答是「完全不知道、沒聽過什麼槍櫃遺址」。只好再上網詳細搜尋,新找到一則「太陽埤清朝銃櫃遺址」的訊息,於是從內城路658巷進入,沿著太陽埤果園的指標往前走,在未到果園前向左轉上坡,終於看到「太陽埤槍櫃」的解說牌。

 我們再往上走,發現一個視野開闊的瞭望台,台下有一個用石頭堆成的圓形區塊,更前方還有弧形石堆的殘跡,兩面已經斑駁的解說牌訴說這裡的歷史:清代漢人在這裡的開發,與原住的泰雅族人時起衝突,番害(漢人被獵取人頭)頻傳,因此漢人集資築土圍、設槍櫃、起隘寮,派隘丁巡防。這裡居高臨下,正是設置槍櫃的最佳地點。

 在三星鄉看到的那個重建的銃櫃城太過完美,但員山鄉這個槍櫃遺址又太過殘缺,讓人有「過猶不及」之感,但既然是歷史,恐怕也沒有什麼是「剛剛好」的吧?

 關於太陽埤槍櫃遺址還有一個故事:2008年,文史工作者根據史料及勘察,認為當時是一片竹林的此地應該就是當年槍櫃的所在地,但地主卻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祖先也從未提過跟泰雅族有過什麼仇怨。在地主無私應允,劈除竹林後,才發現裡面果然有現在看到的槍櫃遺址(但也只剩下殘跡)。

 我們站在瞭望台上,看著下方的河谷和遠處的山巒,想像一兩百年前發生在這裡的原漢衝突,泰雅族人的土地被侵吞,而漢人的頭顱被砍走,充滿血淚的既往讓人不願再提起,但「忘記」真的就是平安和諧、繼續生活在這塊土地最佳的方式嗎?

 (文:2024 / 5 / 17  照片:2024 / 5 / 10)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