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26 在李榮春文學館的驚嘆

瀏覽次數: 38

 2014年7月,我到「蘭陽文風小學堂」(在羅東國華國中內)對三十名語文資優學生談閱讀與寫作。除了分享我個人的經驗外,我特別提起出身宜蘭頭城的作家李榮春,還有我認識他的經過:

 2010年9月,女兒從美國回來,我們想帶她到宜蘭頭城走走,她特別請頭城的一位朋友陳偉智來做「地陪」。偉智帶我們去的第一站就是位於開蘭舊路上,由頭城小學校長宿舍翻修成的「李榮春文學館」。這是我第一次聽聞李榮春的名字。

 進入日式宿舍的文學館,在偉智與文學館女志工的親切解說下,我才對李榮春有了初步的認識:

 出身頭城的李榮春,畢業於頭城公學校,二十歲對文學創作產生興趣。中日戰爭期間曾兩次赴大陸,目睹了在戰爭摧殘下的諸般人性,也受魯迅作品的啟發。二戰結束,他回到台灣,專注於寫作,與陳火泉、鍾肇政、鍾理和等臺籍作家組成《文友通訊》。

 早年除了寫作外,也到《公論報》任職,所寫的《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洋樓芳夢》等長篇小說不是銷路奇差、就是被退稿,而必須以替人修理腳踏車來償債兼餬口。

 1961年,他黯然回到頭城,沒有固定職業,靠修理腳踏車及做些雜工餬口,在頭城街上被認為是「頭殼壞去的孤獨羅漢腳」。但生前沒沒無名的他,死後被發現在衣櫥裡堆積了近三百萬字的文稿,很多是用日曆紙的背面寫成,有一大部分也都從未發表過。

 其中有先人到宜蘭頭城拓墾的家族史;有頭城的風土民情和生活點滴;有他在日據時代參加「臺灣農業義勇團」前往中國大陸,在江南浪跡數年的經歷;還有他對母親的懷念……。他的姪子李鏡明醫師不忍伯父的心血付諸東流,而為他出版了《李榮春全集》,他才逐漸被世人所知。

  我對那些語文資優的學說生說,也許有人會認為身為一個作家,李榮春這樣的人生很寂寞、很悲哀;但我覺得他是幸福的,因為能夠在數十年間沒有什麼收益、沒有掌聲、不求聞達地創作不休,正表示他是真的喜歡寫作,而幸福就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終身不悔。

 他對寫作所懷抱的熱情讓我羨慕且欽佩,因為我自問無法像他這樣自得其樂。所以每次我帶國內外的朋友到宜蘭,一定會帶他們去參觀頭城的「李榮春文學館」,讓他們認識這位特殊的宜蘭作家。更希望被稱為語文資優的蘭陽青年學子,能夠多親近自己家鄉的這位前輩。

 (文:2024 / 5 / 9改  照片:2010 / 9 / 15)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標籤:

留言

在〈a1526 在李榮春文學館的驚嘆〉中有 1 則留言

  1. 「張麗敏」的個人頭像
    張麗敏

    感謝您無私分享。這也是我第一次聽聞李榮春先生的大名和事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