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24 到牛頭司餵牛吃草、牽牛散步

瀏覽次數: 48

 在宜蘭壯圍「牛頭司耕牛小學堂」的展廳裡,「耕牛與農業」看板的第一段說:

 「台灣府誌記載:『荷蘭時期,南北兩路設牛頭司,放牧生息,千百成群。』台灣曾是荷蘭人的貿易基地,生產蔗糖與稻米。荷人獎勵漢人來台開墾,並自印尼爪哇引進耕牛,設立『牛頭司』負責牛隻蓄養及管理,開啟台灣農業發展的契機。」

 不僅交代了這個園區為什麼會叫做「牛頭司」,而且也增廣了我的見識:原來台灣最早的耕牛和農耕文化是荷蘭人從印尼引進來的。

 園區位於一大片田野中,也許不是假日,除了我們兩人,就只有另一組準備離去的遊客。在農業機械化後,耕牛與牛耕文化其實都已成了明日黃花,但這裡似乎就是一個供人回味與憑弔的隱密場所。

 除了相關的圖文介紹外,更提供餵牛吃草、幫牛理毛、牽牛散步、用牛犁田等體驗活動(前三項含在入門票內,園區裡養了兩頭黃牛和四、五頭水牛)。

 我小時候雖然住在鄉下,經常看到水牛耕田、黃牛拉車的景象,但因不是務農人家,從未和牛有過近距離互動的經驗,現在返老還童,很想嘗嘗當牧童和農夫的滋味。

 導覽人員先給我們一人一大把牧草,然後帶我們去餵牛吃草。剛開始的生疏、新奇、緊張,讓我們有點手忙心亂。但在導覽耐心地引導下(只有我們兩個遊客),先餵黃牛,再餵水牛,看到牠們一邊愉快地咀嚼我送進其口中的牧草,一邊溫馴地讓我輕輕撫摸牠們的額頭和牛角,我忽然覺得很溫馨、也很感動。

 接下來,我又用刷子輕輕為牠們梳理額頭、背脊與腹部的毛髮,看到牠們好像很享受的眼神和模樣,我真想給他們一個擁抱。最後,我又牽著那隻小黃牛去散步,在柵欄裡的大黃牛看到了,連忙走過來,也不知道牠是想跟小黃牛、或者對我說什麼。那種場面除了有趣,似乎還在傳遞某種無言的神祕。

 本來還想體驗用牛犁田的活動,導覽說那需要五個人才能舉辦(體驗需另付二百元),原先很期待的我們也只能放棄。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但感謝導覽的熱心與無人打擾,讓我們和黃牛、水牛有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也讓我們有了「人牛一體」的深切感受,那種感覺跟撫摸小貓或牽狗散步是截然不同的,也許是因為一向認為「牛比人來得強壯」的關係吧!

 隨後,我們點了兩杯熱咖啡、牛汶水點心(一種特殊的客家麻糬,詢問園區主人是否為客家人,才知道是因為點心名字裡有個「牛」字,才特別準備),在廣闊而無人的休息區裡慢慢品嘗,有我喜歡的悠閒氣氛,但難免也為主人擔憂,如果像這樣沒有什麼遊客來捧場,那他們要怎麼維持?

 還好,在我們離開時,又有兩部車、六個遊客前來。

 (文:2024 / 4 / 5  照片:2024 / 3 / 29)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