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天清氣朗,我們專程從台北來到礁溪的櫻花陵園,它是一個設計相當新穎的現代化墓園。
我們直接上到陵園最上方的「渭水之丘」,那是2015年蔣渭水遺骨遷回宜蘭故鄉最後的安息之地。
沿著弧形的上坡小徑前行,來到一片寬闊的青草地。沒有看到紀念雕像、沒有墓碑、甚至連蔣渭水三個字都沒有,也許這是在反映他一生奮鬥的「無我」特質吧?
牆邊倒是鑲嵌著一塊金屬板,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他在1921年所寫類似診斷書的「臨床講義」:
他要診治的病人名叫「台灣島」,現症為「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腐敗、怠慢、虛榮、寡廉鮮恥、四肢倦怠、惰氣滿滿、意氣消沉,了無生氣。」
診斷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根本治療的處方為「最大量的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如能「連續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
一百年過去了,症狀已有所減輕、緩和,但顯然尚未完全根治。蔣渭水的這篇「臨床講義」雖然有點調侃意味,但正代表了他「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眼界與抱負,他後來的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開設書局、創辦台灣民眾黨等,無一不是為了喚醒社會大眾,治療普遍存在的「文化不足症」。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留給後人無限哀思。
在「渭水之丘」上徘徊良久,忽然想到:如今終於又回到故鄉的蔣渭水,他的英靈日夜站在高丘之上,俯望下方的蘭陽平原,對於今日台灣之種種,不知會做何感想?
發現有一群年輕人或站或坐在有點危險的鷹石尖上。我心想:他們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呢?是要來憑弔蔣渭水嗎?或者因為鷹石尖是個打卡熱點,他們只是來這裡遊玩兼拍照而已?
(照片攝於2018 / 12 / 19)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