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07 阿明與我的鱔魚路

瀏覽次數: 2

 看到「阿明的鱔魚路」這樣的地標,就覺得好像聽到某種呼喚,而非去探個究竟不可。

 從國道五號下宜蘭交流道,往市區走,會經過一座黎霧橋,「阿明的鱔魚路」就位於黎霧橋下的延平社區活動中心附近。

 「阿明」,是像我這樣老一輩人的泛稱:小時候家貧,經常在附近的圳溝捉魚蝦回家加菜,晚上則和父親點著磺火燈,在舊護城河的出水口捉鱔魚貼補家用。但因為都市發展,這條鱔魚路的上游已加蓋建屋,僅存的下游也鋪了水泥,鱔魚不見了,其他魚蝦也不見了。

 有心人士想找回童年的美好回憶,而在2013年開始優質生態計畫,完成「阿明的鱔魚路」——將水邊的畸零空間整頓為人車分流的友善步道,並在步道邊廣植落羽松等,終成為附近居民理想的晨昏散心場所。

 我們到黎霧橋下,沿著「阿明的鱔魚路」往前走,右邊是較大的圳道,左邊是清澈的小溪,前方有越來越濃密與青翠的落羽松林。雖然沒有看到什麼鱔魚或魚蝦,但也讓人覺得不虛此行,更相信或者期待,只要大家不違初衷,終有鱔魚再度歸來的一天。

 我說我「好像聽到某種呼喚」,因為我也有我的鱔魚路。

 我小時候住在台中市郊樹仔腳的復興路邊,屋後有一條較寬的溪流(應該是市區柳川的下游),屋前也有一條較小的小河(可能是支流吧)。屋前的小河水淺且清澈,不時可看到有魚兒游過。

 有一天黃昏,我赤腳站在小河裡,雙手伸進水裡合攏,然後,看到一尾鱔魚從上游游過來(雖然當時我只有六歲左右,但已能分辨鱔魚、泥鰍、水蛇、土虱之不同),我趕快將雙手迎上抓握,想不到鱔魚的身體非常滑溜,一下子就從我手中溜走了。

 我有點懊惱,向媽媽提起這件事。媽媽也跟著喊可惜,否則我們晚餐就可以加菜了。

 除了鱔魚,我還有我的青蛙路:經常在洗完澡的黃昏時刻,自己一個人拿著用蚯蚓做餌的釣竿和長長的布袋,沿著一條固定的路線,到河邊或田邊草叢裡釣青蛙。

 不是釣一般的田蛙,而是市場賣的較大隻、皮膚呈深綠褐色的食用蛙。每次釣個幾隻回家,媽媽就先裝在一個甕子裡,過幾天才一起抓出來或清燉或紅燒。除了吃得津津有味,更讓我很有成就感。

 我也徒手抓過小鳥、天牛、螳螂、泥鰍等等,它們都是我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但這些,似乎也都一去不復返了。

 我前次開車經過小時候住的復興路,發現車廠與公寓林立,人車壅塞,好像墜入一個無法醒來的夢魘中。我的鱔魚路、我的青蛙路,早已成了夢幻泡影。

 雖然現代的「阿明」,每天的經驗比我們那個時代豐富得太多,但有誰能明確地回答:這到底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