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宜蘭縣史館當天,剛好有「圳水長流——宜蘭埤圳與水利文化特展」。
看了才知道,當年漢人入蘭拓墾時,為了灌溉農田,多合資開圳,並有專人負責收租、巡圳。水圳不僅用來灌溉農田,也是婦女洗衣、兒童戲水、抓魚蝦的地方。到日治時期,私營水圳才陸續被收編成公共埤圳,納入農會系統。
想實地觀摩與體驗一下,我們遂來到宜蘭市區內,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金同春圳。二十世紀後半,金同春圳因河岸居民日多,圳水受到汙染,而變得汙濁髒臭。但在1996年,經過圳道整治及社區總體營造後,不僅圳水恢復清澈,金同春圳兩側還成為美麗的水岸休閒步道。
我們沿著花樹扶疏的水岸步道慢慢走,涼亭、座椅、洗衣遮棚一路延伸,特別是清澈而不住流動的圳水裡,處處可見悠游的魚群。在今天的台灣城市裡,甚至在鄉下,已很難看到這樣洋溢著生機的溪流或水圳。
然後,我們在一個涼亭坐了下來。也許是午後兩點左右,右岸民居裡的人可能都在午睡,而左岸稻田裡的綠秧也默默無言,四周一片靜寂,時間彷彿停頓了下來。
我們就這樣坐著,也不想出聲,只默默去感受、陶醉在這無聲的悠閒世界中。這裡的景致一點也不奇特壯觀,也稱不上多高雅脫俗,既沒有茶也沒有咖啡,亦無雅士為伴,但就是讓人想多坐一會兒。
不久,看到一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白髮老翁從右方的一棟民居裡走出來,感覺是午睡方醒的模樣,他若無其事地朝我們望了一眼,然後往圳溝的另一邊步道慢慢前行。
我放任我的遐想,感覺他可能住在這裡很久了,可能也很少離開,對外面的世界也許所知不多,也沒有什麼興趣去知道。每天吃飽飯,安靜地睡個午覺,然後在圳溝邊散步,就是他生活的日常,泰半的人生。
走著走著,就這樣走了三四十年、或五六十年,他發現,金同春圳不知不覺在他眼前從乾淨變為汙濁,不知不覺又從汙濁變為乾淨。然後,他老了,這小小的天地就是他整個的世界。外面世界到底發生什麼事,他不太清楚,也不想再知道。在每天午後的散步中,看著圳溝裡悠游的魚群而出神,就讓他覺得很滿足。
恍惚之間,我好似就成了這個老人,覺得自己既遺世獨立而又擁有平凡的幸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