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 58
天清氣朗的早晨,我和妻子又來到宜蘭。我們先去看中山公園內的獻馘碑。
「馘」音「國」,是個頗具魅惑的漢字,原意為「古代戰爭時割取敵人左耳以獻功」。那中山公園裡的這個獻馘碑,又是什麼意思呢?
從碑文可知,原來宜蘭山區的原住民泰雅族有獵頭習俗,自吳沙入墾後,漢人不斷擴張,原漢衝突日趨激烈,不少漢人被泰雅族獵頭而去(原住民當然也是死傷慘重)。
在清朝及日治初期,雖設置隘勇,也出兵圍剿,但效果有效。直到1908年,日本總督強力猛攻,並封鎖鹽等民生物資,南澳與溪頭兩社的頭目終於在1909年出山投降,獻出武器和以前獵獲的漢人頭骨,並宣誓要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
宜蘭仕紳為紀念不再受獵頭威脅,集資建塔立碑,將泰雅族所獻出的武器和所馘獵的頭骨埋於塔下。
獻馘碑原在今宜蘭高中內,後因地基不穩,又改安置到現在的中山公園內。
我們繞行獻馘碑一圈,想像塔下原本孤伶、後又重新聚首的眾多無名頭骨,就好像在無言訴說:不同族群在歷史裡的恩怨與分合滄桑,心情難免有點沉重。
放眼望去,公園內陽光普照,萬物默默,欣然自在。
轉而又想,它豎立在這裡,也許是想告訴來到這裡的我:
與其獻上自己的頭顱、再獻上割下的別人頭顱;或彼此慷慨激昂地在那裡拋頭顱、灑熱血;不如低眉垂目,靜思默想,獻上自己的悲憫之心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