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屏東獅子鄉前往高雄美濃時,會經過里港,它成了我們的中繼站。
里港舊稱「阿里港」,可能源自平埔族語Alikan,有一說法是:它由平埔族的「阿里祖神(Alit)」和「所在地(an)」二字合併而成,意為「阿里祖神之地」。不過在過去,阿里港的確也是二重溪上的一個河港。
我們在里港街上吃了當地美食豬腳餛飩後,就直接到位於玉田路上的藍家古厝。1721年(康熙六十年),閩粵南澳鎮總兵藍廷珍及其族弟藍鼎元率兵來台平定朱一貴事件,戰後麾下有數百名士兵卻不願回大陸,而在台灣落地生根,1729年(雍正七年),藍鼎元長子藍雲錦率族人來到阿里港從事開墾,是漢人集體到屏東開墾之始,藍雲錦的後代蓬勃發展,而在清朝及日治時期成為里港的首富與屏北區域的地方領袖。

藍家古厝佔地千餘坪,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初建時原是傳統的閩南四合院,期間經過數次改建與擴建,我們抵達時,看到的是在西式圍牆內有寬廣的庭園,繞過中間栽有椰子樹的小圓環,是一座仿巴洛克建築的門屋,有洗石子與紅磚的紋飾,這應該是在日治時期才添加當時流行的門面。


但在正屋兩側,則可看到傳統的院落或護龍,花木扶疏、綠意盎然。雖名為古厝,其實是個融合中式、日式與西式的大宅院。因宅內還有人居住,我們觀望了一下,到此一遊拍個照,就悄悄離開。

然後我們來到位於過江村的白廟。里港一帶有來自閩南的河洛移民,也有來自廣東的客家移民,過去曾發生過激烈的閩客械鬥,特別是在1832年(道光十二年)因張丙事件而爆發的械鬥,雙方都死傷慘重,六堆的客家民兵死者就在過江村立祠供奉,稱為「白廟」。

但後來因附近的河洛人漸多,白廟漸失香火。日治時期,有一位精通醫術的「阿志伯」住在白廟,為村民免費治病,他死後,村民感念恩德,就將白廟改叫「白志廟」,塑像供奉。

看完白廟,再到過江村的另一頭看「紅廟」。在1832年的閩客械鬥中,河洛人死了兩千多人,更為慘重,供奉亡者的祠堂原名「萬人塚」,後來村民認為這個名稱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死傷,而改稱「男女壇」;後來又為了和祭祀客家死者的「白廟」有所區隔,再改名為「紅廟」。

來到「紅廟」前,感覺它相當光鮮,廟門前的對聯:「男惟義勇成英魄,女慕貞潔作節魂」,顯然是在呼應過去稱為「男女壇」的典故。

但不管「白廟」或「紅廟」,它們的建築形式其實都差不多,而它們在歷史上的演變,後面所涉及的思維特色其實也是半斤八兩,放大視野來看,閩客原本也是一家親,大家放輕鬆點,自可一笑泯恩仇。
(文:2025 / 3 / 12 照片:2025 / 1 / 1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