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12 走過牡丹社事件的遺址

瀏覽次數: 62

 我們在離開車城後,沿著屏199縣道往山裡面走,準備去探訪跟「牡丹社事件」相關的三個地方。

 在還未到四重溪溫泉之前,看到路邊有「琉球蕃民五十四名墓」的指標,即停車入內查看。不久就看到一個涼亭,亭邊有一座已經風化斑駁的石碑,但仍依稀可辨「大日本琉球蕃民五十四名墓」字樣,墓碑旁的解說牌說明其原委:

 1871年(同治10年)10月,有琉球的朝貢船回航時,被颶風飄到屏東滿州鄉八瑤灣,船民涉水上岸求食,因語言不通,被排灣族高士佛社人誤認為敵人,54名遭殺害獵頭,村民不忍,將其遺骸就地埋葬。史稱「八瑤灣事件」,它成了接下來「牡丹社事件」的導火線。

 1874年5月7日,日本假借其蕃屬琉球人遭殺害的理由出兵台灣,在琅嶠(恆春)射寮登陸,與原住民發生戰鬥。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日本琉球蕃民五十四名墓」,應該就是那個時候日本人初次整修的,後來又經過數次修復,它成了見證歷史的一個遺跡。

 離開琉球蕃民墓,過了四重溪溫泉區,我們來到車城鄉和牡丹鄉交界處的「石門古戰場」,那裡有斷崖絕壁,形勢險要,日軍在登陸後,與原住民發生幾次小型戰鬥,然後在5月22日與牡丹社、高士佛社排灣族人大戰於石門。

 排灣族人雖熟悉地形、倚仗天險,但終因武器與兵力懸殊,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及戰士16人在奮戰後犧牲。6月2日,日軍更派3,600人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及高士佛社,放火焚燒屋舍,原住民只好遁入山林展開游擊戰。

 日軍原本計畫屯田久駐。但後因士兵水土不服紛紛病倒,日軍於是商請琅嶠十八社大頭人潘文杰出面,展開勸降行動。而牡丹社及高士佛社為了族群的生存,也在7月1日出面與日軍領袖協商,接受和談條件,結束了雙方的戰爭。這整個過程,就稱為「牡丹社事件」。

 我們離開「石門古戰場」不久,就來到了「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公園裡除了有原住民圖騰的牌樓、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的雕像、石門古戰場的雕刻、山神祠、遊客中心、隨著百步蛇蜿蜒而上的台階等等,馬路邊的牆上更有描繪從八瑤灣事件到牡丹社事件的故事牆,以生動的彩色浮雕訴說這兩次事件中的重要場景。

 最後一個畫面是日軍向代表清朝政府的沈葆楨索取賠款。當日軍在1874年5月登陸,長驅直入牡丹社後,清廷覺得事態嚴重,在同年6月派沈葆楨來臺辦理海防,並與日軍談判。結果是清廷賠償日方撫卹難民費10萬兩,與賠償其在臺灣修道、建房費40萬兩。讓人感覺已經是一個欲振乏力、任人宰割的政府。

 從車城到牡丹,屏199縣道沿途風景秀麗,如果是單純的旅遊,什麼都不想,應該是很賞心悅目的。但,我們應該忘記歷史嗎?

 (文:2025 / 1 / 24  照片:2025 / 1 / 9)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