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10 到東港接受王船文化的洗禮

瀏覽次數: 47

 我一向不喜歡熱鬧,特別是人擠人的場面。也因此,對東港的王船祭活動,雖然頗感興趣,但一想到地方那麼遠,而且還人山人海,可說從來就沒有動過想要參加的念頭。

 不過最近到南部來,東港卻成了我要造訪的城鎮之一,因為聽說不久前才開幕的王船文化館裡,有一座360 度的環形劇場,以多媒體科技呈現 2021年王船祭典、 2024年平安祭典的實況,讓人猶如身臨現場。

 東港的王船祭是台灣最大的王船祭典,三年一科,醮期共七天(通常在農曆九月份舉行)。第一天是到海邊「迎王駕」及「過神火」;第二天起連續四天「王駕出巡」,繞境東港與鄰近鄉鎮,鎮壓、收拾各種邪祟、疫鬼;第六天王船以「陸上行舟」的方式繞境,為王爺添載,並由道士作法,「和瘟押煞」;第七天凌晨二時「送王」,用金紙等堆疊王船,恭請王駕上船,然後鳴炮點火,王船被熊熊的火焰包圍,航向天庭(每一科使用的王船通常在舉行祭典的兩年前即開始建造)。

 我們在午後來到王船文化館,入館後第一要務就是到環形劇場觀賞多媒體紀錄片「生命的長河」。在總長 20 公尺、近 5 公尺高的黑暗空間裡,看著那些搭配音樂、旁白,快速移動的影像,彷彿從天際、地面、各個角度看著如何迎王、建造王船,然後出巡、遶境、添載、押煞,看著王船、神轎、儀仗、信眾在大街小巷折衝前進,最後到海邊送王,熊熊烈焰染紅了天邊的雲彩和所有人的臉龐,我覺得這種全方位參與應該比只親臨局部現場能帶來更大的震撼效果。

 東港的王船祭、乃至全台各地的王船祭,雖然場面與細節稍有不同,但應該都是來自早年中國華南地區為了消除瘟疫禍害而發展出來的祭瘟、送瘟習俗。現在雖然少有瘟疫,但已逐漸演變成消災祈福的民俗活動,而且場面越來越盛大,乃至有王船文化館的興建。

 其實,幾年前我們到台南北門區的東隆宮王爺信仰文物館參觀過跟王爺信仰與王船祭相關的展覽,但都以靜態的文字、圖片、人偶、雕塑為主,比較單調、沉悶,相較之下,東港的王船文化館不僅空間更大,所呈現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深入、生動、活潑,除了拜現代科技之賜外,投入的財力、人力、物力與心力,顯然也是一大關鍵。

 展示空間一共有四個樓層,每個樓層各有不同的主題,要仔細觀賞和了解,勢必要花很多時間。雖然是目不暇給、走馬看花,但還是收穫很多。特別是三樓那艘由老師傅們精心打造總長 42 尺的鎮館之寶「典藏王船」,精湛的技藝、華美的彩繪,還有王船上應有的陳設、添載等,無不鉅細靡遺的呈現,而且可以從不同的樓層經由仰觀、平視、俯視與不同角度來欣賞、觀察,對祭典中最後由王爺押煞離境的王船有更充分的認識。

 到東港的王船文化館走一遭,不管是旅遊的行程,或是認識自己的文化,都是非常值得的。

 (文:2025 / 1 / 20  照片:2025 / 1 / 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