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們到屏東的佳冬鄉,去參觀蕭氏古宅。在「蕭道應醫師紀念室」看了一些資料,了解蕭老前輩(他跟李鎮源是同班同學)坎坷的一生,心有所感地離開古宅後(詳見https://ycwang-world.com/a1406/),沿著「步月樓」的指標緩步前行。
在經過一個裝飾得非常精美的敬字亭及一排有點滄桑的老房子後,終於來到步月樓。它原是當時蕭家的書房,也是蕭家用來出城的門樓。我們剛剛在古宅裡已看過「步月樓之戰」的簡介,了解在1895年10月,這裡為了抵抗日軍曾發生過一場浴血苦戰。
甲午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派軍來接收台灣時,遭到台民頑強抵抗,史稱「乙未戰爭」。1895年10月11日,日軍一萬八千人從枋寮登陸,兵分三路,其中一路來攻打六根庄。
六根庄就是現在的佳冬村,早年有防禦外敵的東西南北四個柵門,步月樓就在東柵門附近,蕭家來台的第三代傳人蕭光明不僅是富商,更是當時南部客家六堆中的左堆總理,他就以步月樓為作戰指揮所,率領義軍抵抗來犯的日軍。
日軍原先是來攻東柵門,但因東柵門的防禦工事堅強,且義軍奮勇抵抗,雙方互有死傷。久攻不下的日軍轉而從西柵門及南柵門攻入,最後因兵力懸殊,在援軍未到之前,步月樓失守,整個六根庄陷落。史稱「步月樓之戰」或「六根庄戰役」。
根據日方記載,在那場戰役裡,日軍16人死、61人傷;義軍為70人死傷(但傳聞更多,有80死20傷),蕭光明的次子陣亡,三子亦重傷,更讓人悲痛。
當我們來到步月樓時,樓前除了有介紹看板外,更有一面很大的詩碑,上面刻的是客家醫師詩人曾貴海以客語所寫的〈下六根步月樓保衛戰〉詩作,是一首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敘事詩。
步月樓的裡裡外外應該經過相當的整修,但牆上仍保留一些當年激戰所留下的彈痕。而「藏書小閣」裡則空空如也,似乎有意讓人聯想到當年在這裡所收藏的古籍與珍貴文物等也都在戰亂中化為烏有。樓後的外牆是用一排酒甕排列而成,不僅美觀,也在表示蕭家是靠釀酒起家的歷史。
走出步月樓,再看看曾貴海的詩作:「步月樓戰後 / 隔避庄林邊東港人出面講和 / 日本人強迫蕭光明離開家鄉去梅縣 / 日軍同義軍使毋得互相報復 / 下六根庄避開滅庄g命運」
在「步月樓之戰」後,蕭光明就像很多當年抗日的台灣人,又回到祖先所來自的大陸原鄉。但因所有的基業都在台灣,在局勢穩定後,還是又回到他念念不忘的台灣,調整心情,重新開始他和族人接下來的人生。
也因此,我在離開佳冬的蕭家後,心裡有一種歷史的迷惘,久久無法消退。
(文:2025 / 1 / 3 照片:2022 / 12 / 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