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11 旗後砲台與高雄燈塔

瀏覽次數: 112

 這次到旗津,主要是想參觀位於北端旗後山上的旗後砲台和高雄燈塔。

 旗後山扼守高雄港的咽喉,地理形勢險要,古來即為軍事要地,清廷佔領台灣後,即派兵駐守,康熙58年(1719年)更在此安裝了中國式大砲六門。鴉片戰爭時,又增設砲台加強防備。

 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侵犯台灣,清政府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到台灣加強軍備,在高雄旗後(中位)、哨船頭(低位)、柴山(高位)三處建立高低層次不同的新式礮臺,旗後礮台是三個礮台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者。

 接近黃昏時刻,我們從星空隧道旁的小路上山,再從沒什麼裝飾的砲台後側門進入(聽說正門入口處有「威震天南」的題字,兩邊牆上還有用紅磚砌成充滿喜氣的「喜喜」字,不過我們功課沒做好,走錯了門)。雖是側門,但一進入就看到圍著水泥小屋的廣大操場,而且還用紅磚拱門分成前後兩區。水泥門牆已斑駁汙損,但紅磚似乎剛經過清理,看起來還很光鮮,形成強烈對比。

 雖然沒有看到有什麼大砲,但可以想像當年在這裡守備的官兵應該不少。如今已是人去營空,留下幾許滄桑供遊客憑弔。

 在平地上繞了一圈後,我們步上台階,站在階頂上的走道,游目四顧,高雄港口向外海延伸的防波堤、旗津海水浴場、旗后山下方的彩虹屋、高雄市內八五高樓的地標、前方不遠的高雄燈塔都歷歷在目,美不勝收。階頂上的步道有的相當狹窄,而且還有海風吹拂,讓有點懼高症的我走起來還有點膽顫心驚。

 旗後砲台讓我想起同樣是扼守基隆港入口的白米甕炮台,兩處砲台的設施與景觀各有特色,身世也不太一樣。旗後砲台主要是清政府設立的(雖然是請英國技師設計),而白米甕砲台則是西班牙人據台時即設立,後來又經荷蘭人與日本人整建而成後來模樣。

 傍晚五點多,我們又從旗後砲台的後側門離開,經過一片陰暗的雜樹林,來到更接近高雄港入口的高雄燈塔(亦稱旗後燈塔)。本以為就要關門了,結果是開到晚上九點(也是台灣唯一晚上也開放的燈塔,晚上可從另一條路進來),所以我們就放鬆心情,悠閒地四處走走看看。

 高雄燈塔建於1883年(光緒九年),是國內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1992年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燈塔園區內高低起伏有致,可以俯瞰整個高雄港,欣賞大船入港、大小輪船停泊於港灣及渡輪來回的情景,應該是我生平第一次居高臨下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致吧,感覺很新鮮也很珍貴。

 到另一個制高點,看到的則是高雄港的出海口,對岸的西子灣、中山大學、柴山等,也是別有風味。我們還在下面的綠地裡發現一家咖啡屋,這也是我在燈塔園區裡看到有獨立的咖啡屋。晚上與知己來此欣賞夜景,吹吹海風、喝杯飲料閒話東西,應該也是難得的經驗。

 可惜我們來的時間不對,也沒有這種預期,只好意猶未盡地離去。就留待下次吧!

 下次?哈哈!

 (文:2024 / 6 / 7  照片:2024 / 5 / 2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