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09 走過東便門與東福橋

瀏覽次數: 92

 清朝時,鳳山縣是高雄屏東地區的行政與商業中心,舊城原本在左營。後來因為在朱一貴與林爽文民變時都輕易被攻破,有感於舊城難以防守,於是嘉慶年間又改在鳳山建新城。

 鳳山新城共有六個城門,分別是朝陽門(大東門)、同儀門(小東門、東便門)、景華門(西門)、安化門(南門)、平朔門(北門)、郡南第一關(北門外門附廓)。後來因時代變遷與交通建設,如今只剩下東便門(小東門)。

 午後,我們沿著中山東路來到東便門與東福橋古蹟區,停好車,迎面就看到兩座斑駁的墩狀物,細看解說才知道那原是東福橋三座橋墩中的兩座,已有兩百年歷史,在2001年的颱風暴雨中被沖毀,隨後被打撈起來放在這裡,供後人憑弔。橋墩呈六角形,兩端都做船首狀,為台灣目前所僅有。

 再往前走,長方形白壁上飾有紅磚女兒牆的東便門就赫然在望。東便門原建於1804年,曹謹當知縣時曾增建城樓,如今城門上的「東便門」石刻,落款道光十九年(1839年),應該就是曹謹的手筆。

 但我們所看到東便門的外觀,是來自2006年的整修,跟原貌已有一些差距,不過白壁缺口露出的咾咕石,還有拱門內的紅磚拱圈、石材拱基,應該都是原來的材料與模樣。

 走出拱門,就可看到一座相當新穎的東福橋。原來的石板橋在2001年被颱風沖毀,這座鋼筋水泥橋是2006年重建的。從橋前回頭望,發現城牆的拱門上刻有 「同儀門」三字,那也是2006年新刻的。

 環顧左右,大略可知,「東便門」內是當年鳳山縣城的城內,而走出「同儀門」就是城外,東福橋下的鳳山溪即為護城河,當年的東福門正是從鳳山前往屏東的要道。現在還有機車、腳踏車、行人通行。只是讓我覺得這座橋和城拱門似乎有點窄小,難怪古人動不動就會說「車水馬龍」、「熙來攘往」,

 在同儀門與東福橋之間有一點空間,右側擺著一個抽水幫浦,看起來並非原有之物,應該只是擺飾,但為何會出現在這裡,卻讓人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左側則有一座名為「東福祠」的土地公廟,當地人將祠內的土地公稱為「橋公」,在此庇護東福橋及過往人車的平安。「橋公」原本是孤家寡人,地方父老覺得祂任務重大卻寂寞無依,特別為他娶了個「橋嬤」來作伴,不僅成為當地美談,更在反映當地百姓的純真與善良。

 看著東福祠裡的橋公與橋嬤,想起在歷史上,鳳山新城也曾多次被海盜蔡牽等攻破,有人因而又倡議回左營重建舊城,但等左營舊城重建後,官員卻以各種理由繼續留在鳳山新城。如今,重建的左營舊城被保留了下來,而受依戀的鳳山新城卻只剩下這個東便門。

 時也?命也?運也?誰能說得清楚呢?

 (文:2024 / 6  / 2  照片:2024 / 5 / 2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