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到鳳山演講,順路去參觀鳳儀書院,在廣場上看到一列栩栩如生的塑像,那是鳳山知縣曹謹來視察書院的出巡隊伍。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曹謹這個人,也才曉得他是深受鳳山當地老百姓愛戴的一位清朝官吏。
這次到高雄來,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到鳳山的曹公路,去參觀祭祀曹謹的曹公廟(原名曹公祠)。
曹謹,河南河內(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他在1837年(道光17年)來到鳳山,擔任鳳山縣知縣,因當地賊匪猖狂,他上任不久即招募訓練鄉勇,活捉賊匪首領,並在鳳山新城增築城樓、砲臺、疏濬濠溝,讓百姓身家性命獲得保障。
隨後又捐修鳳山文廟,推廣基層教育,在各鄉里設義學,獎勵孩童入學,禮聘鴻儒到鳳儀書院講學;自己則每月初一、十五前往明倫堂,宣講聖諭,教化百姓。讓當時的福建巡撫丁日昌上奏說:「海外知讀書自此始」。
但曹謹最大的功績是在上任那年秋天,即開圳引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來灌溉鳳山平原(高雄平原),歷時一年多完工,解決鳳山一帶長年的乾旱問題,更是台灣在清代由官方主導的最大規模水利工程。前來視察的知府熊一本應百姓的請求,將它命名為「曹公圳」,並撰文〈曹公圳記〉。
曹謹因政績卓越,調升為淡水同知,他在1841卸任鳳山知縣離開時,鳳山百姓夾道泣送,「祖餞者至數千人」,是臺灣史上空前未有的場面。1860年(咸豐十年)鳳山百姓又籌資興建曹公祠,來緬懷祭祀這位好官。後來,又將曹公祠前的道路命名為曹公路,將曹公路上的一間小學命名為曹公國小。
微雨中,我們走進曹公廟,廟埕右方有一座「曹公紀念亭」,大理石的碑文刻的正是來視察的知府熊一本所寫的〈曹公圳記〉。廟門左右各有以山羊和喜鵲故事來表達「飲水思源」、「知恩報本」心意的雕像。
因曹公祠在1992年更名(升格)為曹公廟,我們在神龕裡看到的曹謹已是頭戴紅絨球柳絲官帽、身著官袍與披風的傳統神像裝扮,而不是清朝官員的模樣,乍看也許有點怪,但也可說他已成了超越朝代性的神明。
牆上有一兩張曹公圳的地圖,看了才知道,除了當年曹謹所築的水圳(曹公舊圳)外,後來又陸續興建了另四條水圳:曹公新圳(五里新圳)、鳳山圳、大寮圳、林園圳,但為了紀念曹謹,而統稱為曹公圳。
廟內的橫梁與牆上也懸掛了「功在水利」「一代循吏」「正德厚生」「功同禹王」等頌揚其政績的匾額。埋骨於河南老家的曹謹地下有知,也應該死而無憾了。
曹公廟的後方剛好有一條水圳通過,應該就是曹公圳的一條小支流。我們站在橋上,看著下面緩緩流過的圳水,還有滴落在水裡隨著圳水流向遠方的雨絲,想起「山高水長」這句成語。因為能夠來這裡親近一個應該認識的人,而覺得不虛此行,也不虛此生之片刻。
(文:2024 / 6 / 1 照片:2024 / 5 / 2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