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到南部,我們從國道十號下左營時已將近黃昏,見時間還早,決定先去左營舊城看看,於是在左營大路邊停車。馬路中間的圓環裡,就是看起來有點像台北景福門的啟文門,那是過去鳳山縣舊城(亦稱左營舊城)的南門。城門兩邊的城牆都已拆除,成了現在的馬路。
記得多年前到鳳山演講,曾去看過鳳山縣城,但那是新城;舊城只到過北門,也是行色匆匆。今天時間較充裕,我們安步當車,從南門往東門的方向慢慢前行。
不久,就看到一段傾頹的城牆,然後,出現完整的城牆與牆垛,牆外護城河兩旁還綠草如茵,有人就沿著河邊散步,路上的車子也不多,給人悠閒的感覺。
終於,我們來到被稱為東門的鳳儀門,過橋進入「城內」,看起來是一個很大的公園。我們沿著牆邊漫步,發現能讓戰馬踏上城垣的踏道門居然還保留得非常完整。步上寬廣的台階,來到鳳儀門上頭,雖然沒有很高,但周遭景色盡收眼底,也讓人心曠神怡。
用紅磚鋪成的馬道還相當完整,看起來並沒有被馬踏過。走在無人的馬道上,想起鳳山舊縣城的身世,不禁讓人唏噓。
現在的高雄一帶,在清朝時期屬鳳山縣,初期並無城池。1721年發生朱一貴事件,縣衙輕易被攻破,事件平定後,興築鳳山縣土城,也是台灣第一座土城。1786年林爽文在中部起兵,在南部響應的莊大田又攻陷鳳山縣土城,事件平定後,因舊城殘破不堪,縣城遷移到現在鳳山區的下埤頭街,是為鳳山縣新城。
嘉慶年間,海盜蔡牽及其黨羽多次進犯,新城又被攻破,且多位官員喪命,於是又有人倡議遷回舊城。道光初年,經由官民捐輸,在舊有土城的基礎上新建石城,1826年竣工,但鳳山知縣與紳民卻以各種理由而依然滯留在新城,所以這座台灣第一個石造城池並未真正被使用過。
到了日治時期與台灣光復後,因挪作他用及後來的交通建設,而拆除掉很多城牆,但依然是全臺現存城池中年代最早、保存面積最廣的古城。
在參觀完鳳儀門後,因覺得再去北門有點遠,所以回頭去停車處,再開車到北門,發現已到下班時間,交通變得非常繁忙而又混亂,還好北門內的眷村有個停車場,停好車,走出名為「拱辰門」的北門通道,在吵雜聲中靜靜欣賞城門兩側的門神浮雕(左為神荼,右為鬱壘),聽說這是台灣城門古蹟中所僅見,雖然已經斑駁脫色,但仍不失威武神態。
北門也有步上城樓的馬踏門,但已上鎖。整體的感覺北門比東門來得簡薄,但因 當年從臺南府城來視察的官員由北門入城,所以特別雕塑了門神,以示莊嚴,城門外還有鎮福社、拱辰井等。
當我們要取車離去時,發現夕陽正要從城牆外西落,景色很優美。忽然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剎那、但也是永恆的畫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