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愛河的橋邊停車,過馬路,來到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它是現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第一名,也是天主教亞洲三大聖堂之一。
1858年,清廷在天津條約後解除禁教令,天主教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等率先來台傳教,以稻稈茅草蓋了間傳教所,後幾經改建,始有今日莊嚴神聖的哥德式建築。
我們從正門進入,仰觀聖堂正面高聳的尖塔、兩邊的小型衛塔、拱形的窗櫺與玫瑰花窗,雖然到歐洲旅遊時已看過不少,但在台灣目睹,依然優美得讓人讚嘆。
聖堂門楣的上方,有教宗與樞機主教的牧徽,其下則是一塊由兩個小天使護持著的「奉旨」碑。那是同治年間來台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反映教會人士的要求,奏請朝廷准許他們能自由傳教,而由皇帝照准,再命沈葆楨親筆所刻。
但1928年為重建而拆除舊聖堂時,「奉旨」碑卻不慎被埋於土中,直到1972年才又被挖出來,而重新嵌入聖堂的正門上,也算是一段特殊的歷史因緣。
走進聖堂,在肅穆的氣氛中,看到前方祭台正中央莊嚴的玫瑰聖母像,那是1863年從西班牙玫瑰省引進供奉,已有160年歷史。難怪教堂會有很多玫瑰花的裝飾,我雖非教徒,也不禁合掌默禱。
走出聖堂,看到左前方花園內有一個「道明會李安斯神父之墓」的石碑。李神父1924年來台傳教,今天的聖母聖殿規模乃是他擔任本堂主任司鐸時所重建。
1989年為慶祝天主教在台灣開教130周年,將他在香港病逝,原葬於該地的遺骸火化,迎回台灣,安葬在聖堂邊。
然後我想起開創玫瑰聖母聖殿的郭德剛神父,他在將原本茅草屋的傳教所改為土角磚的聖母堂後,在1861年又開始徒步到屏東萬巒萬金莊的平埔番社傳教,兩年後更在該地興建以土确砌成的教堂,也就是現在萬金聖母聖殿的前身。
隨後他又到台南設立天主堂和育嬰堂,還遠至基隆和噶瑪蘭傳教,在這個過程中,他曾經遭到搶劫、綁架、驅逐,教堂被破壞等等,但他還是一本初衷,直到1869年才奉命返回菲律賓。
我對天主教原本相當陌生,最近幾年,到南北各地參觀天主教堂後,對不少西方國家的神父(也包括修女與基督教牧師)到台灣來傳教,雖然遭遇很多阻擾與挫折,仍無怨無悔地將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黃金歲月奉獻給台灣的事蹟,只有敬佩與感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