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到台南旅遊時,在離開台南前,特別去走訪位於信義街與文賢路口的兌悅門。它是清朝在台南所設置的14座城門之一,始建於1835年(道光十五年),因為基座使用硓𥑮石(珊瑚礁),所以又稱為硓𥑮石城;又因城門位於正西方,所以用八卦中的「兌」卦命名為「兌悅門」,是臺南市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摩托車)功能者。



來到兌悅門,感覺它比想像中要來得小,從老榕樹旁的階梯爬上城樓,小小的城樓被周遭的建築物圍住,顯得非常侷促。但能這樣被保留下來,做為歷史的見證,還是比被拆除掉拓寬成現代化的馬路要來得好。



兌悅門內有一間石獅公館,相傳是因為城門洞看起來像弓,而底下的石板巷道如箭,成了帶有煞氣的弓箭,為了化解煞氣,所以在城門旁供奉一座石獅爺來坐鎮。雖然是來自古人的風水觀念,但仔細看公館前的香爐,頂上的獅子、爐邊的龍鳳刻得維妙維肖,而館內的石獅公則披著紅彩結,看起來像個新郎倌,一副喜氣洋洋的模樣,也許是為了化解煞氣吧?

沿著信義街往城內走,不久就可以看到一間奉祀玄天上帝的集福宮。附近以前是府城「五條港」之一「新港墘港」的港道,搬運貨物的黃姓、王姓、劉姓碼頭工人為了祈求船運平安與工作順利,從家鄉奉迎玄天上帝的神像來府城,作為碼頭工人們的守護神。


表面上看,集福宮與其他廟宇無異,但卻有幾個特別的地方:一是門神秦叔寶、尉遲恭並非彩繪在廟門上,而是改為兩尊神像在門前守護;因為兩扇廟門上已繪製了金色雙龍,而在金色雙樓後面,還繪有七十二地煞門神,這在其他廟宇可說是較為罕見的。

另一個特殊的地方是神龕裡的神像,臉部通常會被香火燻得發黑,但集福宮玄天上帝的嘴唇卻一直保持「紅潤」,這到底是神蹟還是來自勤拂拭,那就看個人如何解讀了。

還有,多數廟宇正殿神桌下面都會擺一尊虎爺,但集福宮的虎爺卻有兩隻,而且是一雌一雄,雄虎爺威風凜凜、端正坐著;旁邊的雌虎爺則溫柔嬌小,還側身含情脈脈地看著雄虎爺,也因而被稱為「夫妻虎爺」。也許這也是在反映碼頭工人們內心深處的願望吧?

另外,在玄天上帝右側還有護佑兒童的「沈金二夫人媽」,神龕中央披金戴銀的夫人神像較新也較大,前方則另有一尊手抱孩童,一尊手持托盤的一對神像,雕工精緻,據說她們是當年隨玄天上帝神像一起到台灣來的。
每間有歷史的廟都有它的特徵,我會注意到集福宮這些跟其他廟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在來之前先做了功課。隨興旅遊當然也不錯,但能事先做些功課也許更好,這樣才不會漏掉應該看的東西,因為通常不會有「下一次」。
(文:2025 / 3 / 2 照片:2025 / 1 / 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