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28 走過後壁的菁寮老街

瀏覽次數: 71

 台南後壁的菁寮,過去因廣植可做為染料的「青仔」,而被稱為「青仔寮」,後來再易名為「菁寮庄」。菁寮除藍染工藝發達外,在清朝時更是興盛的鹽水港前往諸羅縣城必經的中繼站,商業發達,酒家、旅館林立,非常熱鬧繁華。

 後來因交通路線改變,老街也隨之沒落。但在《無米樂》紀錄片與《俗女養成記》電視劇來此拍攝後,知名度大增,老街在經過一番整修後,如今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景點。

 我們來時,雖不是假日,但還是有些遊客,一半的商家也都在營業,正是我們喜歡的那種適度的活絡。感覺它跟北部的大溪、三峽、深坑等老街還要「老」,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造的,更有台灣鄉土味。

 金德興藥鋪聽說就是《俗女養成記》主要的場景,今天雖然沒開門,但從它講究的門面就可窺想裡面的陳設應該非常典雅。旁邊另一家「稻稻來」,除了有台語諧音「慢慢來」之意外,更是販賣米饅頭、米麵條、米餅等各種米製品的店家。

 在老街主幹道的岔路上,還有品嘗割稻飯的店家,而旁邊更有一口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荷蘭井,井裡還有水,井邊還有水桶、洗衣板等,讓人摹想過去菁寮人在這裡活動的情景。

 然後我們來到「步穀農創館」,看到過去可愛的穀倉造型,「步穀」有漫步穀稻鄉間的意思 ,菁寮所產稻米品質特優,很值得大家來認識和品嘗。我們在附近的一家梅鳳餐廳吃中飯,蛋炒飯的米粒飽滿,除了蛋,更有蝦仁等,真是佛心;炸雞捲也是難得的美味。

 飯後我們轉而到離老街有點距離的菁寮聖十字架天主堂,以前即有熱心的網友推薦,今天終於如願來訪。教堂是由方濟會德國籍創堂神父楊森(Father Eric Jansen)委託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öhm)所設計。當天雖然沒有對外開放,但在路邊觀賞,就讓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

 整座教堂由四個包覆鋁皮的角錐尖頂所組成,分別為鐘樓、聖洗堂、聖殿、聖體小堂,尖頂上各有公雞、鴿子、十字架、王冠的裝飾,代表四個空間的個別意涵與作用。從遠方看,四個尖錐形似帳幕,意指「天主居住在人間的帳幕」。在這樣的場所敬奉天主,應該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

 回程,在老街看到一個雞皮鶴髮、但依然相當開朗的老太婆在賣鹽水意麵,聊了一會才知她已經91歲,於是特地買了一箱,賓主盡歡地互祝長命百歲,才愉快地離開菁寮。

 (文:2025 / 1 / 12  照片:2025 / 1 / 7)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