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22 到台南下營和顏水龍握個手

瀏覽次數: 517

 每當我在看了某個藝術家的作品,而心生感動、敬佩與仰慕之情後,我一定會進一步去了解他的生平,如果可能,更會到他的故鄉或生命重要的駐足地,去感受、憑弔、緬懷他在那裡留下的足跡,還有那裡的人文氣息。

 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使我來到了台南下營的紅毛厝——台灣工藝之父與生活美學推手顏水龍的故鄉,這裡是他度過童年與青少年歲月,同時也是他早年任教的地方。

 下營紅毛厝(荷蘭人曾在此駐紮而得名)是顏水龍的出生地,故居已無可尋,但有一座顏水龍紀念公園。我們抵達時,感覺這裡是個偏僻、寧靜的村落,在120年前,應該更寧靜、有更多的田園風光。顏水龍於1903年誕生於此,雙親早逝,跟祖母一起生活,祖母過世後轉為依靠他三姊,三姊出嫁後就過著孤獨自立的生活。

 在從下營公學校畢業後,14歲取得教職,回下營公學校服務。受到同事澤田武雄的賞識與鼓勵,省吃儉用存錢,1922年考上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畢業後,與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郭柏川、廖繼春等組織「赤島杜」畫會。1929年,在林獻堂的資助下留學法國。

  1932年返回日本,為了生計任職於大阪的一家廣告設計公司。隨後應臺灣總督府之聘回臺推廣工藝美術,不餘遺力提升民間工藝的美學品味,終至被譽為「台灣工藝之父」。中年以後,更多次親赴蘭與,創作了很多以達悟族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從1961年起,更陸續製作了一連串的馬賽克壁畫,如台中太陽堂的向日葵鑲嵌壁畫,台北劍潭公園〈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百米長的馬賽克壁畫等。

 下營的「顏水龍紀念公園」並不大,遠方的圍牆上複製了他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巨幅馬賽克壁畫的一部分,近處圍牆上有幾幅他蘭嶼畫作的複製品,地面及玻璃立牆上則有他〈蘭嶼印象〉〈熱帶植物〉作品的復刻,旁邊則還有一間關著的「顏水龍紀念館」和「顏氏家廟」。

 但讓我最感親切的是那尊繫著畫家圍裙、坐在竹椅上、一臉慈祥與和藹的顏水龍雕像,我忍不住依附在他身邊和他合個影。

 顏水龍在日本與回到台灣後,跟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等前輩畫家都共組畫會也經常來往,但只有來到下營,看看周遭的氛圍,還有了解顏水龍早年在此的生活後,我總算明白他的藝術家人生為什麼會有別於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等人的一個可能原因。

 台南下營是一個偏僻、有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村落,在這樣的環境與人群中長大,使他對台灣民間的種種有著深厚的感情與認識;而成長過程中的逆境也使他養成刻苦耐勞、自有主見、默默耕耘的個性,沒有「藝術分高下」的流俗見解,不只接納被漠視的廣告設計、編織、竹藝、馬賽克、原住民藝術等,而對其從業者也都和藹可親,並為提升其藝術價值與生活美學而共同努力。

 這也是顏水龍讓我最感動、敬佩與仰慕之處。

 雖然「顏水龍紀念公園」只有我和妻子兩個人,但我們很高興能來這裡認識顏水龍、陪伴顏水龍,共享這片刻人生的存在。

 (文:2024 / 4 / 16  照片:2024 / 4 / 9)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