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玉是嘉中退休國文老師,過去因熱心為學生代購《蟲洞書簡》等書,而與我們結緣。這次能到嘉義長庚演講,也是由她居間玉成,因嘉義長庚已為我們安排住宿,燕玉老師邀我們中午先到她家會合,然後和幾位嘉中老師一起到後壁上茄苳去見一位很特別的人——陳永興建築師。
行前,燕玉老師向我透露,陳建築師還是我的讀者,讓我未見面即對他感到既好奇又親切。
抵達時,陳建築師已在門口歡迎我們。感覺他是一個有三分鄉土味、三分現代潮、四分藝術家氣質,和善而又性格的男人。
他請我們入內喝茶。在寒暄中才知道,這棟傳統民居原已老舊,經過他重新整修後,不只成為他的住處,而且布置得渾然天成,處處都讓人很有感覺。他還在庭院裡蓋了間小木屋,給陳坤厚導演longstay(導演今天剛好不在)。
我置身其中,不知不覺就羨慕起建築師來,因為他們可以憑己意建構出自己理想的居所、甚至居住環境,然後倘佯期間;不像作家搜索枯腸,卻只能虛構出一個並不存在的空中樓閣。
他拿出一本看來已翻過好幾遍的《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要我簽名,然後又送我一本他參與考察的《閱讀黃崗:侗族村寨地景紀實》。相較之下,我的那本《六祖壇經4.0》忽然變得很虛。
談得越多,就對陳永興建築師了解得越多(部分來自網路):出身龍潭農家的他,畢業於東海建築系,年輕時代在日本象集團事務所工作,參與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建設。後來自己成立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帶著一群年輕夥伴,以要如水牛般深耕於土地的自我期許,特別關注與致力於台灣鄉村聚落環境的營造。
多年耕耘,不只獲得首屆海峽鄉創大賽「鄉建類」大獎的肯定,而且在鹽水、白河、竹東、龍潭等地都有將建築設計與自然環境渾然合一、讓人驚艷的作品。
但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請陳建築師帶我們去小遊嘉南大圳,於是稍坐片刻後就出發。我以前對嘉南大圳毫無印象,在經過一些民宅、鄉間道路後,終於看到嘉南大圳,感覺它並不大也不寬,而是前後都一望無際的長。
陳建築師說,這裡屬於嘉南大圳的北幹線,現在的水量看起來很小,但到灌溉期,引烏山頭水庫的水下來,圳內的水位就會變得很高。因為有了大圳,嘉南地區的水田和農作物產量都增加了好幾倍。
我們沿著圳邊的小路緩緩而行,路邊有各種花草、野果,大家一一辨識,並彼此分享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其樂融融。
走到交叉路口,才發現前方的圳邊境已鋪上硬梆梆的水泥,成了自行車道,小路、花草和野果都不見了。陳建築師這才告訴我們,剛剛那段保有自然景觀的小路,是他據理力爭才得以保存下來的淨土。
自行車道已無啥可觀,陳建築師帶我們轉向另一條小路,前往一個叫小南海的地方。小南海其實是由上茄苳埤及將軍埤構成,屬於嘉南水利系統的防洪灌溉用埤塘,在灌溉期時水位高,一波萬頃;現在水面縮小,成了濕地,但塘草青翠、岸邊林木蔥綠,與對岸的遠山、佛寺相互映照,美不勝收,讓人陶然忘機。
走累了,陳建築師和我在一間木造涼亭裡隔桌而坐,休息兼閒聊。桌上擺著燕玉老師所摘的倒地鈴,亭外則是一片青翠的油菜花田。徐徐清風不時送來天地氤氳的氣息,恍惚之間竟已不知今世何世,如果能再有一壺茶、一盤棋,那我們就成了並不避世、卻喜歡偶而忘世的現代流浪隱士了!
感謝陳永興建築師和潘燕玉老師,在嘉南大圳邊,讓我們了解為自己建築或營造一個理想夢土之可能。
(照片攝於2023 / 1 / 11)
【後記】
陳永興建築師不幸於2023 / 9 / 26過世,讓人頓感人世之無常而為之悲慟不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