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我們從台中來到位於台南官田的烏山頭水庫。
六十年前,就讀初中一年級的我,因高中部某班舉辦南台灣三日遊,人數不夠,到我們班上來招兵買馬,不知父母辛勞的我吵著想參加,母親只好拿出她的積蓄遂我心願。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人出遠門,三天的遊覽讓我大開眼界,當時就來過這裡,景區的名字叫做「珊瑚潭」,坐船遊潭,看到很多小島,覺得風景很美。
六十年後,個人的見識與心情已不同於以往,想看的東西當然也不一樣。這次來主要是想參觀烏山頭水庫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以及跟它相關的種種。
就像以前去過的石門水庫和曾文水庫,因為位於山邊,且腹地廣闊,風景當然不錯。進入園區後,感覺非常幽靜,我們在入園不遠處的公園繞了一圈後,來到水庫出水口旁一棟不起眼的「八田技師紀念室」,那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重點之一。
紀念室裡有被稱為「烏山頭水庫之父」、「嘉南大圳之父」的八田與一雕像,還有他的生平與水庫興建過程的簡介。如果把烏山頭水庫或珊瑚潭當成一個人,那麼眼睛所看到的只是他的外表,這間紀念室裡所說的才是他的靈魂。
八田與一日本石川縣人,東京帝大土木工程科畢業後,應聘來台,成為台灣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技師,參與桃園埤圳計畫;1920年(34歲)完成嘉南大圳的設計規劃,並負責建造嘉南大圳的核心工程烏山頭水庫。
在過去,嘉南平原夏雨冬乾,耕地多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八田與一利用臺南官田、六甲、大內、東山間的低窪谷地為儲水區,開鑿烏山嶺引水隧道,導引曾文溪上游大埔溪水到官田溪,貯蓄夏日的雨水形成水庫。水庫蓄水量可達1億5千萬噸,堤堰長1273公尺,其下的嘉南大圳分南北兩幹線,灌排水路長16,000公里,可灌溉嘉南平原15萬公頃的農田。
八田與一率領日台籍技師與工人,經過十年努力建設,終於在1930年4月10日正式通水使用,是當時亞洲最大與世界第三大的水庫,灌溉區域涵蓋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等地,60萬農民不必再靠天吃飯,稻米、甘蔗等產量大增,使得嘉南平原成為台灣的穀倉,也奠定了八田與一在土木工程界的地位。
走出紀念室,沿著香榭大道往上走,雖然沒有櫻花,但也別有一番景緻,特別是在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地方及這個地方存在的意義後,就會有更親切與深沉的感受。然後我們來到遊客中心前的天壇與珊瑚橋,大略瀏覽後,終於來到珊瑚潭遊船的碼頭。
六十年前,我就是在這裡搭船遊潭的,水庫蓄水區露出的山體蜿蜒曲折,從高處俯瞰狀似珊瑚,故名珊瑚潭。當時來遊覽時,導覽也許有介紹烏山頭水庫的歷史,但對初一的毛頭小子來說,根本無心去理解,只覺得它美。
如今的我,站在潭邊觀賞,還是覺得它美,不只因為了解了它的歷史,還有自己在這一甲子間走過江湖夜雨、歷經人世滄桑所磨煉出來的眼光。
離開遊船碼頭後,我們來到離烏山頭湖境渡假會館不遠處的八田與一墓園。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八田與一身穿工作服、工作靴,坐在水庫堤堰上沉思的銅像。那是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完成後,地方人士感念八田的貢獻,成立「八田之友會」,在八田的同意下,請他故鄉日本金澤市的雕塑家都賀田勇馬雕塑的,原本放在水庫的大壩旁,作為紀念。
但這座銅像的歷史卻頗為坎坷。先是太平洋戰爭期間,鄉民擔心八田的銅像被徵收熔解供應戰事軍需使用,而將銅像藏於隆田車站倉庫內。台灣光復後,又擔心被國民政府知道,而將銅像改藏放在八田住過的宿舍裡。
等政治氣氛較為緩和後的1981年,水利會才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墓前新設臺座,放置此銅像。並在每年5月8日八田的忌日,在此舉行追思會,日本的「八田之友會」也都會組團前來參加追思會。
孰料在2017年4月16日,八田銅像的頭部卻被「不認同八田與一歷史評價」的反日人士割掉,社會嘩然。幸好奇美博物館曾經仿製三尊水庫內的八田與一銅像,臨時將其中一尊的頭部切下,接合在水庫內的銅像上復原,才能在5月7日再度亮相,並舉辦接下來每年一度的追思會。
切下八田與一銅像的頭部,應該是在對當時台灣各地拆毀蔣介石塑像的舉動表示抗議,抗議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對日本政府在台殖民統治的不滿轉移發洩到一個對台灣有重大貢獻的日本工程師身上,將「國仇」轉變成對無辜者的「家恨」,我覺得是不應該也是不好的。
朝著八田與一銅像所注視的方向望過去,可以看到烏山頭水庫的一角,正是他奉獻一生最寶貴生命與心力之所在。眼前有一柱小小的方尖碑,上面寫著「祈願和平降臨台灣」,想要達成這個願望,需要所有人放寬胸懷、同心協力。
在八田銅像的後面,是個墓塚,墓碑上刻著「八田與一 ∕ 多代樹之墓」,那又是另一個更感人的故事。
在烏山頭湖境渡假會館用完午餐後,我們轉而來到位於水庫北側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這裡原是當年建造水庫時,日本技師與員工的宿舍。在荒廢多年後,於2009年經過兩年翻修,才大致恢復舊有之樣貌。
園區裡保留有當年四位日本技師居住的四棟日式住宅,我們來到最大間的八田宅前,可惜正在整修中。介紹看板說,院子裡有一個台灣島型的水池,八田回家後常在此深思水利工程計畫與建設。從白色柵欄外窺探,可以發現院子裡還有一位身穿日本和服抱著一個嬰兒的婦人塑像,正是八田與一的妻子多代樹。腦中不禁開始摩想他們夫妻在此生活的種種:
八田從東京帝大畢業後來到台灣,在1917年提出嘉南平原水利灌溉工程計畫時已經31歲,他抽空回日本相親,與金澤市一位醫師的千金,第一名畢業於金澤第一高女的米村外代樹(16歲)成婚。婚後返回台灣,住在台北。1922年,烏山頭宿舍完工後,他們就遷居於此。夫妻育有二男六女,在這裡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1930年,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完工後,八田家又遷回台北,出任總督府土木課水利股股長,進行全島土地改良計畫。1942年奉命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所搭乘的大洋丸遭美軍攻擊,爆炸起火沉沒;一個月後,日本漁船在海上尋獲八田遺體,火化後,骨灰護送回臺灣,葬在烏山頭水庫旁。
後來因台北常遭空襲,千代樹又帶著兒女回到烏山頭水庫的宿舍。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在隔天(1945年9月1日)颱風天清晨,外代樹趁家人還在熟睡時,來到水庫的出水口,留下「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的遺書,跳水自殺,結束她四十五年的人生。
在尋獲遺體火化後,少部分骨灰帶回日本,大部分骨灰則與八田與一合葬在八田與一紀念銅像的後方,水利會並做了一個日式墓碑紀念他們,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兩人合葬的墓碑。
八田夫妻的愛情故事頗為感人,華視在2006年曾拍成台語電視連續劇《水色嘉南》,但卻「無合適檔期」上映;客家電視台於2009年改以客語配音上映,但知道的人很少。2014年華視又將全劇以台語原音上傳到YouTube的「華視戲劇頻道」,有興趣的人再鍵入「水色嘉南」,即可收看。也算是對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還有八田夫婦的一種紀念吧!
(照片攝於2023 / 9 / 1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