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在接近中午離開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時,雖然雨勢稍微緩和,但還是下個不停,我們只好轉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來。這也是第一次造訪,以前在網路上看人介紹過,在二○一一年底才開始營運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硬體和軟體都相當新穎與豐富,很值得一看。
博物館佔地頗廣,有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湖畔圖書館等建物。我們停好車,撐著傘往教育大樓的方向走,發現來的人還不少。雖然已經十二點了,但心想頂多看到一點半結束,再出來到附設的咖啡廳用餐喝咖啡,這樣也許比較合適,所以先去購票,結果居然免費(成人票價一百元,老人假日半價,平日則免費)。但我倒是覺得,為了鼓勵下一代多多認識自己生長地方的歷史與文化,二十歲以下的人才應該免費。
一樓是個比較具有現代感的互動區。在時光車站搭上火車,就可以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坐看一幕幕臺灣往日的人文風景在車窗外上演,讓你從現代回到過去。這應該是很有趣的體驗,但因為開車時刻還要等一段時間,我們只好順路來到車站旁的那部老式三輪車前。
發現它也是互動設施,於是看了解說後按下拍照紐,然後趕快就位,我跳上車踩著坐在三輪車上的妻子,喀擦一聲拍完照,下車察看,照得有模有樣,居然還可選擇照片要刊登在哪份報紙的頭版,我選了台灣新民報;隨後就真的寄到我填好的信箱。我收到後,覺得很新鮮,當晚寄給在美國的女兒。
並附上說明:「今天台灣新民報頭版有一張『三輪車伕與千金小姐之戀』的社會寫真!」女兒看了,立刻回覆:「哈哈哈哈,把拔看起來很專業。」我也跟著說:「唉,今日始知原是天生當苦力的料。」
台灣歷史博物館能提供這種現代遊戲,感覺還相當有創意。
一樓還有一艘從鹽水溪底撈出來的單桅手撐船,是過去安平商家揚帆撐篙、載鹽運貨的主要工具,船身雖然斑駁,但還相當完整,特別是船尾部分的船舵和打開來的船艙,是我第一次目睹,印象相當深刻。
但精華應該是在二樓的「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從介紹中得知,它是以台灣為舞台,在此生活過的人為主角,依歷史時間軸的順序,運用文物、模型、造景、影片等手法,展現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的繁衍生息、有過的理想私慾、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故事。
它依序分為「臺灣,交會之島」、「最初的抵岸」、「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邁向民主這條路」、「大家的博物館」七大單元。我覺得這種跳脫傳統窠臼的作法讓人耳目一新,應該會很有看頭。果不其然,在一開始的幾個展示場景,就讓我駐足良久,因為我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台灣歷史。
譬如舊石器時代的八仙洞遺址(台東長濱)、新石器時代的墾丁遺址(墾丁並不是只有飯店而已)、鐵器時代的淇武湳遺址(宜蘭礁溪),雖然不能和我以前去過的寧波河姆度遺址等相提並論,但我們還是應該敝帚自珍,如果連自己人都不想知道、珍惜,那還有誰會理你?
而對在大航海時代來到台灣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他們在台灣的經營,特別是和原住民、漢人的關係與看法,我過去也所知不多。不久前我到貢寮的三貂社,才曉得那裡的原住民巴賽人和西班牙人關係很好,還自認為是西班牙的邦聯之一(跟漢人的關係反而不好),讓我非常驚訝。而在這個博物館,我看到了當時歐洲人(特別是荷蘭人)用他們的文字與觀點對台灣的介紹,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由此也可理解,為什麼很多研究台灣史的人,都要千里迢迢到荷蘭去找第一手資料的原因。
館中所展示歐洲人對福爾摩沙人(原住民)的畫像,還有一幅「西方人所描繪的媽祖廟」也讓我印象深刻。能了解當時的歐洲人是怎麼看待我們(跟我們自己的認知當然有不少差距),再想想現代西方人又怎麼看我們,其中有多少只是扭曲的假象,正可提供我們務實反省的機會。
在進入「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單元(明鄭及清朝時期),對所展示的歷史與庶民生活(廟會、搶孤等)已較為熟悉,但栩栩如生的蠟像模型,也提供給我們另一種親切的感受。我看看時間,居然已經快兩點了,於是跟妻子決定先去吃午餐。到了咖啡廳,服務人員說只剩最後一碗「飯」,我們將就點了咖哩飯和三明治,匆匆吃完、喝杯咖啡,再進場「奮鬥」。老實說,以前看展還沒這麼認真過。
接下來的兩、三個單元(日治時期以後)雖然也很豐富,但卻因熟悉而少了新奇感。倒是「你也是寫歷史的人」這個欄目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它介紹三個用自己的方式來記錄歷史的普通人:
一個是花整整七十一年的時間,用日記書寫自己從傳統方法走向科學農業過程的農夫陸季盈;一個是在退休後才開始學畫,卻用畫筆畫出台灣日常轉變所帶給她的各種感受的家庭主婦謝招治;一個是用鏡頭獨有的攝影美學視角,記錄地方歷史的牙醫師陳崧波。三個人我都是第一次聽到,但從所展示的有限資料裡,卻可以感受到某種特殊的、庶民的生活歷史觀。
什麼是歷史?就像看板上所說,它是不同的人們,站在自己的位置,以不同的社會視角所闡述的一段歷程、一份感受。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寫歷史的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和紀錄者。在讀了太多教科書、大人物、專家所寫的歷史後,我現在更期待看到的是大歷史中個人所經歷的特色小歷史,那恐怕才是真正能讓我感動、受益的生命中的歷史故事,或者歷史中的生命故事。
然後,我們到四樓去看「當我們望春風:臺灣流行音樂90年特展」,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每個人都能哼上幾句,這個特展是以歷史的宏觀視野,從創作、歌唱者、行銷、媒體、流行文化、政治、社會、聽眾等角度來呈現這首以愛情心聲為基調的老歌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因為擔心回台中的路上會碰上尖峰時段,兼以展場內太暗,我們沒看多久、也沒拍什麼照片,就意猶未盡地離去。
車過嘉義後,天空竟開始放晴。心想今天在台南的兩種經歷,到底是天公作美還是不作美?很難說;但至少讓我了解,每個地方、每個人、每樣東西、每件事在融入自然生態或歷史的脈絡裡去觀照,就會讓人有不同的體悟。從小到現在,我在下雨天到底做了什麼,那應該也是一個值得我回顧、有趣的歷史或生態議題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