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16 到嘉義尋找荷蘭人的遺跡

瀏覽次數: 66

 有一次和我的大學同學侯勝茂醫師(曾任衛生署署長,現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吃飯,他知道我對歷史文化素有興趣,對我說他們嘉義有一條蘭井街,街道邊有一口紅毛井,應該是荷蘭人留下來的。

 我以前也略有耳聞,經他提醒,不久前從台中去嘉義時,就先導航去蘭井街,發現竟然就在嘉義城隍廟旁邊。我將車停在城隍廟旁的公有停車場,先到蘭井街去找紅毛井。

 在蘭井街快到忠孝路口處,果然看到一座刻有「紅毛井」的古井,井口加了一個鏤刻花紋的鐵蓋,井旁有許世賢、張博雅兩位前嘉義市長整修重修紅毛井的碑文。

 這座紅毛井可以說是嘉義市內留存最久的古蹟,在1657年的荷治時期,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為派駐於此的公務員、牧師提供優質用水而開鑿的水井。因荷蘭人被漢人稱為「紅毛」,這口井也就成了「紅毛井」。

 荷蘭人離開後,駐守此地的明鄭部將曾加以整修,到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日治初期,當地居民還以該井為主要水源,但到了1909年,經專家勘查後,就被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而在1928年被用磚石填滿。

 到了1970年,嘉義市政府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1997年,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周圍添加美觀設計;兩次皆留下碑記,我在1970年的整修碑記裡,讀到明鄭時期當地詩人賴壺仙所寫的一首詩:「諸羅古蹟到今稀,此井猶存時代非。枉費紅毛開鑿力,清泉常濯漢人衣。」頗有所感。在時間的無情輾壓下,不只是改朝換代而已,一切也都已面目全非。

 在順路參訪城隍廟後,我們轉而來到嘉義市東區,嘉義公園附近,靠近「義士廟」(五百三公廟),一個稱為「王田里」的地方。會來這個地方,純粹是為了 「王田」這兩個字。

 台中烏日附近也有一個地方叫「王田」。在荷治時期,台灣有些農田被劃歸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將它們租佃給漢人耕作,抽取作物收成的十分之一為租稅。漢人和原住民將這種田地稱為「王田」(所有權屬荷蘭國王之意)。嘉義東區的王田里就是它遺留下來的地名。聽說現在嘉義公園的西半部,也都屬於以前「王田」。

 到了明鄭時期,將「王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農屯墾,改稱為「官田」,如今台南市官田區的地名就由此而來。

 最後,我們來到嘉義市近郊的蘭潭水庫。蘭潭一如蘭井,都在表示它們跟荷蘭人的關係。在十七世紀中葉,荷蘭人進駐嘉義後,為了讓農作物取得穩定的灌溉水源,而在嘉義市東部山區的八掌溪上游建築堰壩成為一個貯水的埤塘, 當地人就稱它為「紅毛埤」。

 原來的「紅毛埤」也許不大,後來迭經更動、擴建,終成為今天的蘭潭水庫。當我們於午後抵達時,發現它已是一個景色宜人、遊人如織的風景區。站在潭邊,看著平靜的潭水,感覺它寬闊得讓人心情舒坦,陶然忘機。我想,只要知道荷蘭人在此和嘉義人有一脈相承的因緣,又何必太在乎其中有過什麼恩恩怨怨、是是非非。

 我雖不是嘉義人,跟荷蘭更素無瓜葛,但在對荷蘭人於嘉義所留下的足跡有些許

認識後,也讓我對嘉義和荷蘭都多了一點感情,而這,正是我專程來此盼望得到的。

 (文:2024 / 12 / 12  照片:2024 / 11 / 3)

分享: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