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灣大大小小的城隍廟共有95座(1999年統計),在18座官祀的城隍廟中,嘉義城隍廟是比較特殊的一座。
從入口旁的碑記可知,它始建於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由當時的諸羅縣(林爽文之變後改稱嘉義縣,但管轄範圍比現在大許多)周鍾瑄知縣鳩材捐俸興建,翌年完成;後來經過多次改建、整修、擴建,始成今日之規模。
廟內的石雕、斗拱、交趾陶等都非常精細,就像台灣的很多廟宇,龍虎兩邊分別由不同派別的師傅「對場作」,在互相較勁下,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因而也都富麗堂皇、美不勝收。
拜殿的八卦藻井更是難得一見的佳構,除了四個角落有四隻蝙蝠外,藻井內共裝飾了108個人偶或神像,造型各異,讓人嘆為觀止,是溪底派大師王錦慕的傑作。
前殿與正殿上方的「至誠前知」和「臺洋顯佑」兩個匾額則分別訴說了嘉義歷史上的兩個故事:
1862年(同治元年)戴潮春起兵抗清,來圍攻諸羅城時,城內人心惶惶,知縣白鸞卿到城隍廟請示城隍爺,抽得籤詩:「閤家人安泰,名利兩興昌,出外皆大吉,有禍不成殃」。知縣解讀籤詩,告訴全城人民「有禍不成殃」,人心遂定,也因而保住了全城。「至誠前知」就是白鸞卿知縣所獻立的匾額。
後來來臺辦理海防的欽差大臣沈葆楨上奏朝廷,諸羅縣城隍爺守城有功應予敕封,於是光緒皇帝為諸羅縣城隍爺加了「綏靖侯」的封號,成了台灣各縣級城隍中唯一敕封尊號的神明。
而「臺洋顯佑」匾說的則是1887年(光緒十三年)嘉義大旱,知縣羅建祥祈雨無效,適逢城內民眾迎北港媽祖,羅知縣於是前往迎請,並與嘉義城隍廟、東門龍神廟三神共同祈雨,結果隔天真的天降甘霖。台灣巡撫劉銘傳上奏朝廷,光緒皇帝因而頒賜嘉義城隍廟一塊「臺洋顯佑」的匾額(北港朝天宮與東門龍神廟另有頒贈),這也是台灣各城隍廟中,唯一擁有皇帝賜匾的宮廟。
看著戴著綏靖侯官帽的城隍爺威嚴地端坐在神龕裡,想起祂所展現的神蹟,不禁要讓人肅然起敬。但若問祂的神力從何而來?所謂「信則靈,誠則靈」,「天助自助者」,應該說是我們需先對上蒼與神明有虔誠信仰之心,然後才能充滿信心地盡力而為,讓自己的努力發揮更大、更持久的功效。這也是我所理解的「神力」,它其實是來自當事者的信仰或者信念。
在正殿左右牆上,各有一幅用日文寫的橫幅對聯(和歌),這似乎也是台灣廟宇中所僅見。想來應該是在日治後期,因為擔心城隍廟在日本政府皇民化運動中受到刁難、甚至被毀滅而產生的權宜之作。如今被保留下來,也是在見證台灣特有的那段歷史。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當地人對外來政權的諂媚,但我想這多半是對這個地方缺乏感情與認同的外地人才有的想法;對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來說,如何讓自己的親友與子孫能順利地在此安居樂業才是他們的首要考慮。
不同的身份和立場,關注的重點和思考的方向就會不一樣。城隍廟後來蓋的六層樓後殿又供奉了很多神明,但因不是我關注的重點,只能在此從略。
(文:2024 / 12 / 8 照片:2024 / 11 / 30)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