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11 梅山上的張文環與空氣圖書館

瀏覽次數: 189

 八月中旬,我們來到了嘉義梅山鄉,初履斯土,感覺很新鮮。先到還在整修中的梅山天主堂繞了一圈,然後就一路上山,經過梅山36彎,來到海拔約一千公尺的太平村。

 太平村以有一座高懸於山谷間的太平雲梯而知名,但因我們不久前才去走過南投信義鄉地利村的七彩吊橋,對太平雲梯就興趣缺缺。我們今天會來太平村,主要是想親近日治時期的一位重要台灣作家張文環。

 在這偏僻的高山上,居然有一條太平老街,而且居然還出了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實在讓人有點驚訝。

 考察歷史可知,太平村原名大坪,跟南投竹山一樣盛產竹子,過去即是竹子與竹製品重要的產銷地。張文環的父親在日治時期擔任過竹紙廠的廠長,衣食無憂。在這裡出生、長大的他,1927年就到日本就讀岡山中學,再入東洋大學文學部。

 熱愛文藝的他,畢業後就與王白淵、巫永福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純文學雜誌《福爾摩沙》。1936年以〈父親的臉〉獲選《中央文壇》小說甄選佳作,是繼楊逵之後在日本得獎的第二位臺籍作家。

 返台後,在《臺灣新民報》連載的長篇小說《山茶花》,還有獲得皇民奉公會台灣文學獎的《夜猿》,以及被改編為舞台劇,在台北永樂座演出的《閹雞》,都造成轟動,也佳評如潮;它們都是以張文環早年在山林間生活的所見所聞為小說背景與題材,特別是《山茶花》更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

 張文環亦熱心地方事務,台灣光復後,曾當選臺中縣參議員。但因在議會中「言論過激」,而在二二八事件後遭政府通緝,後來在林獻堂的保護與疏通下,才幸免於難。但此後即對時局失望,不再從事文學創作。

 今天的太平老街,除了販賣各種山產與餐點外,還有不少跟張文環相關的標記。譬如在太平社區入口的大壁畫裡,就有一隻公雞和一隻猴子隔著山野對望,正是來自張文環的兩篇小說《閹雞》與《夜猿》。

 沿途更有不少摘自張文環小說的佳句或片段,或以壓克力板鏤刻,或寫在牆壁上,駐足觀賞閱讀,就讓人感染了不少人文氣息,也讓人對太平鄉親能尊榮張文環感到溫暖。

 而最特別的是位於老街上的隆榮商行,那就是張文環的故居,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與青少年歲月。

 隆榮商行一樓販賣商品,二樓為張文環展覽館。詢問商店的老闆(他要叫張文環伯父),始知要參觀須先預約,才會有人來開門;無緣的我們只能望樓興嘆。

 在老街用過餐後,我們轉而來到「空氣圖書館」,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很新奇,來了才知道它是一家使用清水模與廣植蕨類盆栽的餐廳。在平常圖書館擺書的「書架」上陳列的是各種藝術品。

 我們選了一個明亮的位置,點了咖啡和甜點,一邊悠閒地喝著吃著,一邊放眼閱讀空氣閱讀植物閱讀藝術品,在幽靜的山林間,成了一種難得的體驗。

 直到山間起了濃霧,我們才盡興離開,開車駛進濃霧中,下到微微飄著細雨的平地。

(文:2024 / 9 / 21  照片:2024 / 8 / 12)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