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笨港水仙宮,我們導航來到位於舊復興鐵橋下的「古笨港越堤壁畫」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原鄉四季——苦楝樹」剪黏藝術作品。
十一年前,我曾帶著已快九十高齡,但卻被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病所苦,坐著輪椅的父親,還有母親、越傭到北港朝天宮上香,順便就來這裡看看。當天天清氣朗,從堤防上垂下來的苦楝樹樹葉、花朵,還有攀附其上的昆蟲、小鳥剪黏,在陽光下顯得無比亮麗,而我們四人就在樹蔭下邊吃冰棒、邊欣賞壁畫的情景,又重現在我心頭。
今天來得有點不巧,整個天空灰濛濛的,但堤防壁上巨幅的剪黏工藝作品仍然讓第一次目睹的妻子大為驚嘆,忙不迭拿起手機拍照。眼前的苦楝樹和上面的花朵、昆蟲、小鳥,雖不若上次那樣鮮豔明亮,但我卻已對它們多了一點認識:
這幅長達四百公尺的大壁畫是由當時擔任嘉義縣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忠正夥同眾多藝師在2009年完成,製作過程非常繁複:先將兩百多個酒甕打碎、上釉,剪裁成苦楝樹的枝幹;再用二萬多個打碎的碗公,剪裁成花瓣、花蕊形狀,以水泥黏貼成完整苦楝花;最後再增添樹葉、昆蟲、小鳥等,讓整幅壁畫更生動也更具生命力。
在笨港這一帶,因為地形與氣候的關係,一般的植物都不易生長,只有苦楝樹經得起夏天的艷陽與冬天的寒冷,而且它的春花、夏葉、秋果、冬枝也各擅勝場,不只代表堅忍不拔的在地精神,更以當地獨具的剪黏陶藝來呈現令人玩味的多重美感,可以說是當年文化部推動的「以藝術介入空間」計畫中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
但「原鄉四季——苦楝樹」的剪黏藝術只是這個計畫的第一期作品,從這裡往前走不遠處,又可看到另一幅巨大的堤防壁畫——「三醉芙蓉」,那也是是用新港地區流行的交趾陶手法所創作,完成於2010年,雖然跟剪黏手法有別,規模也小了一點,但同樣令人讚嘆。
天空依舊灰濛濛的,而且風還越來越大(有颱風警報),當我們往回走時,忽然看到左邊的轉角處有幾棵拔地而起的苦楝樹,正在風中搖晃它們的枝葉,似乎在歡迎我們這兩個不速之客的到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