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03 復興鐵橋與古笨港考古遺址

瀏覽次數: 4

 雖然天空一片灰濛,而且風很大,但我們還是從古笨港越堤大壁畫旁的台階步上北港溪(笨港溪)的堤防。

 堤防上的風更大,景色也更見蕭條。原本是台糖五分車跨越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如今橋上的鐵軌已被洪水沖走,只剩下一柱柱斑駁的工字鋼樑排架,無限延伸到對岸,無言訴說它晚景的淒涼。

 復興鐵橋長八百多公尺,興建於1911年,過去是連接嘉義縣新港鄉與雲林縣北港鎮的交通命脈,在全盛時期,每天在鐵橋上奔馳的五分車多達三十幾班次,是台糖最熱門的黃金線路之一。

 但在1982年台糖停止載客業務,1998年原料列車亦停駛,至此鐵道運輸完全終止。2002年橋墩遭洪水沖毀後封橋,荒廢至今已逾20年。不過去年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為了延續歷史與增進古笨港地區觀光事業的發展,已著手修復的工程,這當然是令人期待的好事。

 我們站在堤防上,看著下方芒草叢生、還有部分被闢為菜園的北港溪,看不到有什麼溪水的蹤影,很難想像在歷史上,這裡曾經因颱風季節而洪水氾濫、改道,將繁華一時的笨港街市一分為二,甚至淹沒,讓生民流離失所。

 從空蕩蕩的復興鐵橋橋頭往回走,過去在這裡的台糖五分車鐵道與鐵軌倒是被修復得頗為整潔,還有一個小小的候車站。不過我們則是對旁邊的「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更有興趣。

 當地耆老相傳,這一帶在清朝時是諸羅縣笨港縣丞署的所在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考古隊於1999年先在傳說笨港縣丞署所在地的板頭村遺址進行開挖,挖出大量的陶瓷器、磚瓦、建築基址、垃圾坑、幼兒墓葬等遺跡。2003年又在復興鐵橋跨越北港溪的「崩溪缺」處開挖,也挖出不少陶瓷、磚瓦、銅錢、手飾及日常生活用品等遺物。

 由一路往下的階梯銜接而成的「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以一塊塊看板展示挖掘出來的遺物。

這些遺物的年代,從清朝雍正至道光年間都有,似乎表示在那段漫長的時間裡,在這裡氾濫的洪水是來了又去,而流離失所的老百姓眷戀故土,也是去了又來。

 我們越往下走,風聲越小,但也顯得越陰暗,似乎就要這樣墜入歷史的底層……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