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26 在雲林文學步道的邂逅

瀏覽次數: 122

 秋日的周六,在斗六的太平老街區逛了大半天後,我們於午後來到了古坑華山,為的是去走訪雲林文學步道,然後在咖啡園裡喝個下午茶。

 導航到一個幽靜的林邊停好車,順著文學步道的指標,走進一條小溪邊。清澈的溪水靜靜流淌,邊坡上檳榔雜樹與野花叢生,對岸還有幾隻白鵝,步道風景不錯,但就是沒看到文學。

 不久,出現結滿紅黃果子的咖啡樹,然後是「華山文學步道咖啡園」的店招。我們這才知道走錯了方向,因為來前上網勘查,咖啡園應在文學步道的終點而非起點。但既來之,則安之,繼續往上走,終於看到一塊刻有雲林文學家作品的巨石,可惜字跡已模糊得無法分辨。

 另一塊巨石,紅色字跡清楚些,不過辨認起來還是很吃力,只看清最後一行是錄自沈文台的〈重溫蔗糖香〉。而接下來更多的「文學」則是文字七零八落,連作者名字都看不清楚。我想這恐怕是所有戶外裝置藝術共通的難題,如果選用的材質不妥,在無遮蔽的自然環境中,任憑日曬風吹雨打而又缺乏定期維護,不消幾年就會憔悴得讓人不忍卒睹。

 然後出現一個木建構長廊,溪邊與長廊間有一排大理石刻鏤的「雲林縣當代文學家年表」(這倒是相當清楚,應該跟材質有關),看了才知道王邦雄、季季、宋澤萊、沈花末、碧竹、林雙不、古蒙仁、鄭寶娟、羊牧、履彊、鍾文音、沈文台、林沉默等文學家都是雲林人,讓以前誤以為雲林是文化沙漠的我甚感慚愧。

 因為再走下去都是上坡路,而且巨石上的文章又模糊不清,我們決定往回走,雖然文學有憾,但步道景觀確實不錯,單純欣賞風景也是值得的。而我們往回走,其實是想早點到文學步道咖啡園歇歇腳,選擇周末前來,更是因為它在假日才營業。

 抵達時,發現除了一對中年夫婦、兩個女兒和一條狗外,並無其他顧客。我們在綠意盎然的庭園裡選了一個位置坐下來,點了園主自己栽種、烘培的阿拉比卡咖啡及蜂蜜鬆餅,就在幽靜的山林鄉野安度一個悠閒的午後。

 園方只有一個人,看起來應該是老闆娘。她端來咖啡和鬆餅,問我們從哪裡來?我回說台中,告訴她我來古坑四、五次,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咖啡樹。工作告一段落的她就坐下來和我們閒聊,指指四周說這裡本來是種水稻的梯田,九二一受損嚴重,地貌也改變,他們才改種咖啡樹,現在大概有2500棵。

收成時要請不少工人,咖啡豆要經過日曬,也自己烘培,為了工作方便,就在這裡蓋了間收成時暫住的房子。烘培好的咖啡豆現在大都直接賣給網購的熟客,文學步道闢建後,他們稍事整修,就讓遊客們多了一個喝下午茶的咖啡園。

 在談了一些跟咖啡樹、咖啡豆相關的知識後,老闆娘忽然問:「你們吃過生的咖啡豆嗎?」當然是沒有。於是她帶我們到不遠處的一棵咖啡樹旁,要我們各摘一顆變紅的咖啡豆嚐嚐看。然後親切地問:「怎麼樣?」妻子驚奇地說:「唉呀!以為是苦的,想不到還甜甜的!」

 「就是嘛!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老闆娘像似和我們分享了甚麼不傳之密般得意地笑說。然後又帶我們去看一米籮一米籮正在曬太陽的白花花的咖啡豆。她說處理咖啡豆有日曬、水洗等方法,他們用的是日曬法,通常要曬個好幾天,還要翻動,一遇到山雨欲來,更要趕快收拾,想來也是很辛苦的一件工作。

 我們一直待到下午快五點,才意猶未盡地離開。老闆娘也像要送別來訪的親友般叮嚀:「路上小心開車!」

 感覺真好。真是一個不尋常而又溫馨的午后。

 (文:2024 / 12 / 3  照片:2024 / 11 / 23)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