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斗六正心中學的甘玉珍老師多次推薦學生團購我的《蟲洞書簡》與《青春第二課》,並邀我到學校對學生演講。我恭敬不如從命,那是我第一次去斗六,也因而知道正心中學是天主教辦的一所學校。
這次來斗六前上網搜尋,發現斗六有一間聖玫瑰天主堂,歷史悠久,在1961年創校的正心中學,就是由玫瑰天主堂的神父在嘉義教區主教的協同下(主教公署就在玫瑰天主堂內),向羅馬教廷及國外教區募款創辦的。它的英文校名為Sacred Hearts High School,並以聖母無染原罪慶日的12月8日為校慶日。
因為有了這樣的因緣,所以當天在吃完阿國獅魷魚羹後,就漫步到不遠處的聖玫瑰天主堂來參訪。
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幢巴洛克式的教堂建築,最特別的是二樓上方的八角半球形穹頂,讓人感受到一種古典的莊嚴與美。
近身再看,二樓「萬有真原」的題字下,有一副楷書對聯:「地堂久為初人閉」「天路新憑聖子通」,對聯是康熙皇帝所作,楷書則是賈景德所寫。兩邊的外牆上,又另有一副行草對聯:「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宰」「宣仁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對聯同樣是康熙皇帝之作,行草則是于右任所寫。
我們現在看到的聖玫瑰天主堂其實是在1953年重建的。它的歷史應追溯到1882年,王靈牧及杭若望兩位道明會神父到斗六開設傳教所,建立聖堂,卓然有成;但也引起當地保守人士對外來宗教的猜疑。
1895年甲午戰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各地民眾奮起抵抗。雲林境內有人謠傳教會神父勾結日軍要進攻斗六,激起民眾憤怒,斗六聖堂被放火燒毀,教友也慘遭迫害、犧牲,史稱「斗六教亂」。直到1918年,道明會才又協助重建教堂;但又在1941年的嘉義大地震中倒塌……。
聖玫瑰天主堂的遭遇,讓不久前才去過天津,想起也有過類似遭遇的望海樓天主堂(在「天津教案」中被焚毀、重建後又在唐山大地震中被震毀),就不禁要仰天長嘆,不幸的局面也許有大小之分,但其中所顯露的人性卻是一樣的。
我們走進教堂參觀,.發現兩邊牆上的彩色玻璃宗教鑲嵌畫將教堂點綴得非常光彩,讓人感覺平靜而愉悅,佈道講壇兩側的聖母聖子畫與中式對聯給人親切的感覺,特別是講壇前安置了一個「斗六教友歷代祖先牌位」的供桌,更讓人覺得溫馨與貼心。
自從1962年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天主教在地化——尊重與包容在地文化已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趨勢。而尊重與包容是相互的,既然天主教尊重與包容我們的文化,我們當然也要尊重與包容天主教及其信眾。
在中國歷朝中,康熙是少數讓我欣賞與敬佩的皇帝之一,他不僅心胸寬大而且高瞻遠矚,對西方的科學、宗教與文化都充滿興趣,虛心接納、認真學習。在斗六的聖玫瑰天主堂能看到康熙所作的對聯,也讓我心有戚戚焉。
(文:2024 / 11 / 28 照片:2024 / 11 / 2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