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十點多從台中來到了斗六,由市區內的圓環轉進太平老街,但並未停留,一直走到底,在美食廣場前的停車場下車,往馬路的另一邊前行,看到跟這邊截然不同的景觀:刻鏤著「雲林溪」的三角形鐵銹色金屬板低立在開闊的石板廣場上,後面就是靜靜流淌的雲林溪。
這裡就是雲林溪街尾廣場或雲林溪水岸公園的起點(終點?),也是我們這次來斗六,第一個要造訪的地方。

發源於古坑鄉的雲林溪,流經斗六市區,再注入虎尾溪,經濁水溪出海。早年的斗六可以說是沿著雲林溪而形成的城市,但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原本清澈見底、有魚蝦、水鳥共生的美麗河流,卻因人口密集、家庭廢水排放,而變得污穢與充滿惡臭。
1991年,有關單位乾脆將流經市中心的河段加蓋,「掩埋」汙穢惡臭,還在上面蓋了停車場與美食廣場。如此「眼不見為淨」了好多年,在公民團體的期盼與不斷呼籲下,終於在2017年啟動雲林溪掀蓋再造工程。
工程分三部分,一是拆除長約850公尺用來遮醜的河蓋,二是對中上游的汙水進行截流淨化,三是在重見天日的河段做景觀美化。這是相當耗時、費力、花錢的工程,但總算在不久前告一段落。
台灣不乏都市河川整治的故事,像台中市的綠川與柳川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像斗六雲林溪的「掀蓋解鎖」倒是我第一次聽到,所以特地來參觀與感受一下。

站在岸邊放眼望去,重見天日的雲林溪看起來溪水還算清澈、流動緩慢;溪邊野草叢生,泥土小路邊散落著礫卵石,河堤也是以卵石堆高,沒有太多裝飾,感覺似乎有點平淡。
也許有人會認為它不像台中的綠川那麼美,但我覺得整治後的綠川太過人為造作,有太多的水泥、太多的整齊、太多不可能出現在綠川的植物和東西。雖然雲林溪的整治也是人為的,不過相較之下卻自然得多,也更像一條有著自己生命的河流。


沿著岸邊的步道前行,發現一組名為「雲林溪上河圖」的繪畫作品(類似版畫),從紅果飄香賞桐花、斗六牛墟尋寶趣,到風華絕代太平街、五股六房媽過爐等,將斗六的風土民情維妙維肖地呈現在世人眼前。創作者是雲林國小的四十多位學生與十幾位指導老師。


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參與了雲林溪掀蓋再造工程,而雲林國小的師生則參與了雲林溪上河圖的創作,這不只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讓學生因參與而對地方產生深厚的感情,應該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走著走著,感覺河岸上的步道、植栽、花草與座椅,比溪邊要美觀得多,不失為供市民或遊客休閒遊憩的理想場所。


然後,出現一個籽公園,前方更有行啟紀念館(日治時期,為裕仁皇太子行啟台灣時所建,館內除有珍貴的歷史照片,也常舉辦各種活動),還有活化舊市長官邸與警察宿舍的夢想園區、青創小舖等,繞了一圈竟然又回到河岸步道,這種將幾個重要景點銜接成一線,也是讓人驚喜的別出心裁。



走過跨越雲林溪的一座拱橋,在橋上留個影,下到對岸,看到有人在溪邊的大榕樹下乘涼,幾個看起來像在地的中老年人或在岸邊漫步、或駐足觀看。讓我這個外地人感到好奇:他們看到什麼又想到什麼呢?是兒時記憶裡的雲林溪又回來了嗎?或是對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有了不同的看法?

河流與城市相互依存,也相得益彰。我望進溪裡搜尋,老實說,並沒有看到魚蝦或水鳥的蛛絲馬跡。但我相信可以樂觀期待,因為復原比破壞總是需要更長的時間。
(文:2024 / 11 / 25 照片:2024 / 11 / 23)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