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21 斗南車站.龍虎堂與茅草屋

瀏覽次數: 162

 有些鄉鎮在第一次去前,會先上網找幾個想去的地方,等去了之後,發現除了對這個鄉鎮多了些了解外,似乎還告訴我一些事。六月下旬,我們去了一趟斗南後,就給我這種感覺。

 我們先到斗南火車站。跟很多城鎮一樣,斗南站也有新站和舊站,彼此相連。我們感興趣的是舊站,它是二戰末期日本人在台灣改建的最後一個車站,為斜屋頂磚造的二層建築,因是戰時,只有簡單的裝飾。

 站前廣場非常開闊,在靠近馬路的前方有一個特殊的裝置藝術:一輛五分車的車頭拖著兩三節車廂在往上爬。它提醒在地人和告訴外地人,這裡曾是當年糖廠鐵道斗南站(他里霧驛)的舊址,虎尾糖廠製造的糖、蔗渣、附近的農產品等都經由糖鐵的五分車運送到這裡,再經由斗南的縱貫線轉運到各地。車站和鐵軌雖然都已拆除,但痕跡依舊在。

 我們來車站,還有一個目的是想看一個歷史遺跡。經過服務人員的通融,我們從新站二樓剪票口下到第一月台,看到懸掛在月台上的那個「砲彈警報鐘」——二戰期間利用鋼製砲彈頭做成的警報鐘,警報一響,民眾便要趕快躲到車站前的防空洞裡。感謝斗南車站將它保留了下來,讓我們多認識些歷史。

 功成身退的舊站目前閒置,不過左右兩側的舊鐵路局倉庫已重建為他里霧文化園區與青創場域、輕食空間,相信斗南舊站也很快能成為一個新的文化景點。

 我們在參觀完他里霧文化園區(詳見〈在他里霧看見在地文化〉一文),在輕食空間用餐後,轉而到縱貫鐵路另一邊,位於長榮路上的龍虎堂。但抵達時卻發現鐵門深鎖,不過它那融合中西、或不中不西的建築形式,卻讓人過目難忘。從窗格空隙窺探,發現裡面的建築更特殊,但同樣是門窗緊閉,沒半個人影。

 我會對龍虎堂感興趣,因為它屬於台灣一個特殊的信仰體系,以在家持齋修行為主,稱為齋教或齋堂(菜堂),也有幾個派別。斗南的龍虎堂創建於1897年,屬齋教的龍華派,主祀釋迦牟尼佛及關帝聖君。在日治初期,曾以藉由關帝聖君降鸞宣化及神力加持的符水,幫助鴉片煙癮者戒鴉片煙,讓嘉南地區的民眾趨之若鶩。

 台灣很多以「堂」為號的齋堂、鸞堂,甚至鸞堂化的書院,都有過藉神力戒除鴉片煙癮及精神病、其他頑疾的歷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龍虎堂在二戰時曾遭轟炸,後來經過整修,但因時代變遷,後繼無人,信徒流失,就不再對外開放,而成半荒廢狀態,讓專程前來的我,感到有點失望。

 最後,我們來到離攏虎堂不遠,位於興國路上的一棟百年茅草屋。它是一棟屋頂覆蓋茅草的傳統竹管厝三合院,茅草鋪有五、六層厚,而且每六年必須更換一次,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當我們抵達時,發現屋頂上竟蓋著一層黑色的膠布,但從門縫上看屋頂底層,則又都是以短竹竿支撐著的茅草。不知道那層黑色膠布只是在更換茅草前暫時性的保護,還是主人已決定不再更換茅草?因為無人可以詢問,我們只好懷著幾許悵然離開。

 也許因為對歷史文化較感興趣,我們這次來斗南,看的都是「有歷史」的車站、倉庫、齋堂、、茅草屋,但除了車站和倉庫屬公家單位,有經費、有團隊、有義務、有民意監督,必須加以保存和整建活化外,其他屬於私人的產業,在大環境的變遷與個人力不從心下,通常只能任其自生自滅,而最後的結局就是淡出歷史,消失於人間。

 也許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命運吧?

 (文:2024 / 7 / 8  照片:2024 / 6 / 28)

分享:

已發佈

分類:

, , , , ,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