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8號快速路下台西,過橋進入市區,左邊就是一棟廢棄的老屋。門前與空屋內一堆堆的牡蠣殼、正屋門面上的廣告看板、側面斑駁牆上的彩繪,在陽光下相當耀眼,讓人覺得廢棄也可以成為一種優雅。
對面就是有台西第一街之稱的中山路。走沒多遠,來到台西國中的校門口,學校圍牆上一幅名為「永恆之海」——用海中各種貝扇殼鑲嵌而成的壁畫,相當精美,心想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學習,其實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台西早年有港口,貿易活動興盛,人口曾多達五萬人,中山街上商鋪林立,相當繁榮熱鬧。但在時過境遷後,人口外移,老街也已如遲暮美人,日漸衰頹。當地熱心人士及相關單位為了重現昔日風華,而展開老街再造計畫。
我們在中山路走一小段,就發現台西老街跟台灣其他老街最大的不同點是:不只沒有為招徠觀光客而設的商家或賣場,也沒有經過統一的設計、規劃、整修,讓整條老街煥然一新,產生俗麗的秩序,而是盡量保持其自然與自由的原貌,但又比尋常街道來得清潔。
樓高三層、比鄰的保壽醫院與三光旅社,從結構可知當年的華麗勝景,現在卻已門窗破敗、無人居住,但就是讓它們這樣擺著。不遠處接連三棟的二層洋樓,以前應該也是有頭有臉的商鋪,保存得還很好,但大門深鎖,只能想像住戶正安然地在門後過著另一種不受打擾的生活。
老街上的房子都很老,有的已老朽不堪,有的則風韻猶存,有的還欣欣向榮,其中有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因素。在過去,這種「榮枯咫尺異」,也許會讓我產生無限的惆悵;但如今,我想起的卻是禪家所說的「枯者由其枯,榮者任其榮」,一切順其自然,各自尊重,反而顯出一種難得的從容自在,正是古人所說的「草木榮枯自有時,萬物從容皆自得」,何必強作解人或調人?
整條街上唯一給人統一感的也許是幾個小小的店招:「台西租書店」、「台西玉津烘培坊」、「精美唱片 鐘錶 眼鏡」等,但自行使用傳統店招的恐怕更多,感覺似乎同樣是在「老街再造」的過程中,你要不要被「納入秩序」,悉聽尊便。
在靠近安海宮的中山路上,的確有兩間經過再造的頹屋,但所謂「再造」(整修),我的感覺是去除掉很多不必要的部分,再添加少許能凸顯原來功能(譬如裁縫店)的成分。也就是它的「再造」使用的是「減法」,而非「加法」,這跟一般喜歡添加很多東西的老屋或老街再造,也讓人產生截然不同的觀感,並對主其事的水牛設計部落公司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原本以為台西只是一個沒落的濱海偏鄉,來到她的第一街走一趟後,卻讓我看到、也學到不少東西:人生至此,已如一條老街,有枯有榮;不管是要再造老街或人生,那就「枯者由其枯,榮者任其榮」吧,何必改弦更張或塗脂抹粉?雖然不怎麼吸引人,但最少保有自然、自由、自在、從容的自我。
(照片攝於2024 / 1 / 1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