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有兩間媽祖廟:福興宮與廣福宮。
在延平老街(舊街)的福興宮以前去過,這次來,就改到位於新街路的廣福宮參觀。廣福宮建的也相當宏偉,其奉祀的媽祖被稱為老大媽,而福興宮的媽祖則被稱為太平媽。
福興宮位於西螺中心地帶,始建於雍正元年(1723);廣福宮離中心稍遠,卻主張始建於順治元年(1644,但專家認為應該是乾隆年間)。
一個小鎮有兩間旗鼓相當的媽祖廟,大有互別苗頭的意味。大甲鎮瀾宮媽祖數十年來過境西螺,都只停駐在福興宮,兩宮同屬「台灣媽祖聯誼會」。廣福宮也不甘示弱,結合雲嘉知名媽祖廟成立「中華天上聖母聯合會」,與「台灣媽祖聯誼會」相抗衡。福興宮與廣福宮可說積怨甚深,曾有數十年不相來往。
原是台灣宮廟門外漢的我,近幾年稍加涉獵後,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譬如宮廟若出現「廣福」二字,那多半表示這裡曾經有過閩客衝突,後來尋求和解,期望「廣東福建一家親」,或大家能團結共同對抗外侮(通常是原住民)。
新莊廟街唯一的二級古蹟「廣福宮」,還有北埔的一級古蹟「金廣福公館」,都有這種意味。
西螺廣福宮說它當年是「由廣東與福建裔五十三庄共同建立」,我原本以為也是這個意思,但在看了一些論文後,才知道廣福宮當年是由廣東的潮州客和福建的詔安客出資重建的,也就是說,它是以廣東和福建的客家人為主體的媽祖廟。
在廣福宮裡東看西瞧後,我請教廟祝廣福宮和客家人的關係,廟祝指著廟裡的兩根插著長香的小石柱,說客家人的廟通常會有這個標記。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特地拍照留存。期待以後到客家人蓋的廟宇參觀時,再好好印證一下。
後來我又知道,在西螺舊街附近,除了福興宮外,還有一間廣興宮。福興宮是福佬人蓋的媽祖廟,而廣興宮則是廣東客家人蓋的三山國王廟。希望自己的族群和神明都能各自興旺,這也是人之常情。
我從這些資訊和實地觀察中了解到,西螺在早年是個族群頗為複雜的地方,彼此為爭奪資源而不睦、較勁、甚至惡鬥,也都可以理解。
人在吵,神也跟著吵。
2016年11月13日,為慶祝福興宮建廟三百年,出巡遶境大會香回鑾時,終於有近百的宮廟陣頭來到廣福宮參拜,而廣福宮的老大媽也備香案迎駕福興宮的太平媽,數十年來的積怨總算得到了大和解,還成為當時的社會新聞。
神,得到了大和解。而人,是否也應該跟著大和解呢?
其實,是人先有了想要和解的念頭,然後才藉神來表達這樣的心願和誠意吧。
(照片攝於2023 / 3 / 14)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