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時代有兩個好友是彰化溪湖人,也都姓楊。楊是溪湖的第一大姓。
2023年3月去溪湖參觀巫家捏麵館(台灣人姓巫的不多,但卻也是溪湖的第六大姓)時,在市區裡發現一個頗為醒目的楊家花園,好奇下車參觀。
名為「公園」,但其實是兩三排老房子,相當整潔,雖然房門深鎖(想來應該是有特殊因緣才會打開),但屋簷下都有條不雜地擺著過去生活中常見的用品、農具等等,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在過去,這裡應該是楊氏家族聚居的地方。
果不其然,在牆角一塊朱紅色底的「楊家花園簡述」說,本園區為楊氏家族共有古厝,多年來族親多已遷居海內外。為響應政府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倡議,家族決議將古厝活化改觀,營造汴頭社區新景點。
修繕後的房舍恢復原貌,美化環境,室內外擺設家族提供的古文物,永續傳承,讓蒞臨的賓客睹物思情,也啟蒙世代學子快樂學習。回顧歷史是最好的教材,期盼在學習中知恩惜福。
這麼一大片地,如果拆掉改建樓房,那是多誘人的經濟收益,但楊氏家族不只保留它們,而且花錢修繕,為後世子孫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肯定與讚美。
在一次聚會中,當我告訴那兩位來自溪湖的楊姓友人說我去參觀楊家花園時,他們都覺得與有榮焉,但也建議我以後再去溪湖,應該去看看溪湖國小,因為設計溪湖國小校門跟台灣大學校門的是同一個人。
聽他們這樣說,在今年11月去秀水陝西村時,就又特別來到溪湖國小。位於二溪路的溪湖國小是1928年遷來此地,它那墨綠色、堆疊很多幾何圖案的校門石柱建於1931年,跟台灣大學的校門一樣,都是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之營繕課所設計,在風格上有點類似,如今已成為歷史建築。
看了校門外的簡介說明才曉得,建於1938年的溪湖國小禮堂也是同一單位所設計的歷史建築,於是在警衛的通融下,我們又到校園的左後方去參觀禮堂。
溪湖國小的禮堂乍看之下,讓我想起以前讀台中一中時的禮堂,因為都是長方形的寬敞建物,有很多窗格,可容納一千多人,是學校舉行週會、畢業典禮或下雨天上體育課的地方。
一個鄉下小學的校門和禮堂,都被妥善地保存下來,想起歷史更悠久的台中一中,那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紅樓和校門,卻都被無情地拆得一乾二淨,真讓人覺得遺憾、慚愧也需要加以檢討。
我從年輕時代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台灣很多地方都可見到「溪湖羊肉爐」的店招?難道是溪湖的「楊」姓家族養了很多「羊」,吃不完,所以拿來做羊肉爐?上次要回台中,在靠近溪湖交流道的馬路邊,更看到很多羊肉爐的店招,,簡直就是「羊肉爐一條街」。
好奇上網了解,才曉得原來彰化縣不只是肉羊飼養最多的縣,彰化溪湖跟雲林虎尾更是全台唯二羊隻交易的肉品市場,各地的肉羊都集中在這裡交易,而溪湖就地取材,就成了羊肉爐最夯的鄉鎮。
既然來到溪湖,當然就要嘗嘗當地的羊肉爐。於是我們到最富盛名的阿秀羊肉爐,發現是一家頗為時尚的老店。等了三組客人後才輪到我們,點了瘦肉加羊皮加三層加頭皮肉的綜合羊肉爐,外加高麗菜、豆皮、燕餃,感覺非常美味,吃不完還打包。
有歷史、有人情、有美食,也算是對溪湖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文:2024 / 12 / 7 照片:2023 / 3 / 13 , 2024 / 11 / 23)
發佈留言